兩地資金往來不對稱

兩地資金往來不對稱

周八駿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自二○○一年上半年以來,一直強調香港與內地在資金往來上存在着明顯的不對稱,即香港流入內地的資金持續地遠遠多於內地流入香港的資金。因而,他提出「北水南調」的建議,即內地應開放資金流入香港金融市場。
這一呼籲至今沒有獲得內地有關當局的積極回應。所謂「GDII」即「合資格本地機構投資者」政策是「北水南調」的一項辦法,香港金融界寄予期望。但是,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在宣布於二○○二年十二月一日開始實施「GFII」即「合資格外國機構投資者」政策後,很快由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香港舉行第十六屆世界會計師大會期間披露,GDII政策不會在短期內推出。緊接着,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印度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部長級會議期間對中國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在滙率制度、國際收支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可兌換等三方面將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這一切意味着,儘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金融市場將逐步對外開放,也鼓勵中國企業向外拓展而爭取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集團,但是,中國政府的政策取向將使香港與內地在資金往來上的不對稱至少在可預期的未來繼續存在。

情況將持續下去
中國擁有全球第二位外滙儲備,國際收支順差將持續下去,為甚麼對於資金外流仍舊採取比較嚴格的控制?首先是因為按照中國官方的研究,中國內地資金「外逃」現象遠比中國國際收支統計表中「錯誤和遺漏」一項的數據所反映的厲害。若放鬆外滙管制,則資金流出的規模會更大得多。這對仍處於發展中水平的中國經濟將會造成很大衝擊。
有人說目前人民幣有升值壓力。那是以中國當局維持目前外滙管制程度、中國內地外滙市場仍受當局操控為前提才能夠成立。一旦中國放鬆外滙管制,建立名副其實的外滙市場,人民幣就會有貶值壓力。否則,中國政府就不會在人民幣可兌換問題上如履薄冰。
中國內地在金融市場開放上循序漸進,與香港資金往來繼續不對稱,使香港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裏將繼續扮演內地對外融資的主要場所,有利於香港金融市場從高度一體化的全球金融市場引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明乎此,我認為香港金融界應該努力的是加強本地金融市場基礎建設,以利於更吸引全球金融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