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東風 - 吳靄儀

沉醉東風 - 吳靄儀

逛舊書店,以十五元買了一冊《沉醉東風》,沉醉地看足了一個聖誕日。怎麼人家從小就熟悉莎士比亞的名劇,香港孩子卻不知道有關漢卿、湯顯祖呢?
宋昆槐這本小書勝在淺白有趣,不要求讀者對中國歷代戲曲有任何認識。編者為你介紹背景,解釋術語,並敍述故事,然後節錄原文最精采的片段,加上簡明註解,最後提出他認為該節最值得欣賞之處,就像一個愛好和熟悉戲曲的老朋友向你熱誠推薦一般。
本書按朝代先後排,最先是金朝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怎麼叫「諸宮調」呢?原來最早的戲曲是一人自彈自唱,故事由一段段的「宮調」組成,那就是諸宮調了。你可以看到彈唱人形容鶯鶯小姐怎樣嬌美,張生與小姐被迫分離,眼底景色又如何淒清,你會十分同意那種文字的感染力,比甚麼佈景都優勝。

下一篇是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依然西廂,但雜劇又跨進一步,有不同角色分別唱,而文字的表達力又深一層,難怪《紅樓夢》裏,林黛玉為之傾倒。
以為這一篇好,但下一篇又更好,元曲是戲曲的巔峯,而關漢卿更創高峯,《竇娥冤》除了文字功力之外,對社會上的不平更提出有力的控訴;明朝湯顯祖《還魂記》(即《牡丹亭》)寫古今女子對「情」的渴望追求動人肺腑……不覺已到了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原來文辭、結構、角色、寓意、情操都有獨到之處,是這麼偉大的成就!
一看,該劇演出於一六八四年,距離莎劇《李耳王》初演八十年左右,但人家才開始,我們已有悠長的一段發展在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