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全國最貧窮的省分,雖然老省委書記胡錦濤現已貴為中共總書記,但貧窮狀況並未改善。為讓下一代讀書,當地農民含辛茹苦,甚至賒借度日都要讓子女上學,老師也因為擔保學生的學費而欠債纍纍。學生們小小年紀,為了上學,攀山涉水,走數個小時的山路,一日三餐吃辣椒伴飯,亦無怨無悔,目標只有一個:「我要讀書!」 中國專題組
在貴州省會貴陽市東南約一百公里、海拔高達一千四百公尺的窮鄉擺榜鄉,人均年收入只有數百元,很多人連飯也吃不飽。那裏有很多小孩,特別是女孩,因家貧交不起每學期兩百元的學、雜費,不足十歲已被迫輟學,失學率高達三、四成。
村民雖一貧如洗,仍到處賒借,供子女上學。「為了讓我上學,我家裏現在欠人家兩千多塊錢,我很想讀下去……。」擺榜鄉甲壩學校中二女生韋秀琴說着,眼淚已不停湧出來。她哽咽說:「上星期我回家,媽媽說沒有米了,要爸爸去借,借了一升多,讓我帶來學校。爸爸叫我不要讀了。他說,我們還想讀書?讀甚麼?沒錢!飯都沒得吃了,還讀書?我哭了三天,他才讓我上學。」韋家距學校數十公里,為省下兩元車資,她每個星期背着書本、米糧,走五小時山路回校。
這已是擺榜鄉最好的學校,分中、小學,百多個離校較遠的學生要寄宿。由於課室和桌椅不足,每級只有一班,一年級就有一百五十六名學生擠在一個班房,輪流站着上課。
兩百呎的宿舍有九張床,住三、四十個學生。有的宿舍屋頂穿洞,小孩子睡前都有微小的願望:希望今晚在床上能看到星星。只要看到閃爍的星星,就代表今晚就不會下雨,否則幾十人要擠到牆角避雨,整夜睡不好,第二天沒精神上課。
那個黃昏,擺榜鄉罕有的陽光普照,記者跟着五年級的王線等小學生,四點多從學校起步,攀山涉水,行了兩個半小時山路,天黑了才到達王線的家。屋頂是茅草,「牆身」是竹籬笆加上報紙,然後糊上泥與牛糞造成,到處是小洞。
「每年,我們家的糧食,最多吃到五、六月份就完了。今年和往年一樣,都要向別人借糧,前幾年借的還沒還,到現在,一共借了一千多斤了。我們種地,一年最多能收三千斤稻穀,現在規定一千斤白米最多能賣六百塊,每年我們要把糧食賣一半,才夠小孩的學費和吃用。」日子雖然過得很艱難,但王線的父親王萬友並沒有猶豫過,堅持要讓孩子繼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