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綜援打散社會凝聚力

削綜援打散社會凝聚力

特區政府的政策矛盾百出,缺乏方向早已不是「國家機密」:例如一方面要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另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托高樓市,增加經營者的租金支出;又例如在努力研究如何增強社會凝聚力之餘,卻又強行要求人大釋法、立法減公務員薪酬和不尊重民意地推行二十三條的立法,直接或間接地加劇社會分化。如果說香港社會確是人心渙散,那麼政府的政策肯定要負最大責任。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許寶強博士

這種種的政策失誤,部份或許與政府由狹隘的商人利益主導有關,但部份應由錯誤的分析所導致。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近日有關削減和「打散」綜援的建議。繼九九年大幅削減綜援後,社署再度建議依據通縮削減綜援一成一,甚至企圖將綜援「打散」,根據的是「長貧難顧」的考慮,目的是減輕財赤。

應保留基本安全網
不過,社署以至政府忘記了綜援的基本作用,並不是為了解決財赤,而是為香港社會提供一張能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從而為特區政府想方設法要增強的社會凝聚力提供必要的條件。
解決財赤不一定要削減支出,也可以努力嘗試增加收入。就算要削減支出,也應該根據支出項目對香港社會的重要性來排先後次序。倘若政府真的認為增加社會凝聚力是未來一項首要目標,那麼千減萬減,也盡量不應拿綜援開刀。
事實上,在目前經常使人擔憂朝不保夕,前路茫茫的經濟狀況下,削弱社會的最基本安全網,恐怕正與使市民免於恐懼、重建互信,以至增強對香港社會的歸屬感等「社會凝聚力」的前提背道而馳。

正如不少論者已指出,目前的綜援金額只能保證領取者的基本生活開支,大幅削減就意味領取者和有可能領取者將進一步陷入朝不保晚的境地,對未來生活的恐懼只會與日俱增,這不僅無助於領取綜援者重回勞動市場(事實上也沒有足夠的工作),更打擊他們的自信和勇氣,導致人心渙散,而「打散」綜援只會令這情況惡化;目前只向社署申請綜援已經是件並不好受的事,「打散」後要向多個不同部門申請,綜援領取者的難受只會倍增。

享受權利和尊重
喪失自信、沒有自尊,如何能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本生活和尊嚴不保,又如何能對香港有歸屬感?削減和「打散」綜援,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將社會的凝聚力進一步削弱甚至「打散」。
作為家的一分子,無論有沒有經濟貢獻,也會得到由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尊重;同樣道理,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失就業與否,也應享受基本的生存權利和尊嚴。要增加社會的凝聚力、港人的歸屬感,最低的生活保障恐怕還是應該努力堅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