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雖然不少經濟專家均估計明年本地經濟好轉,但商業調查顧問公司InternationalRisk行政總裁韋啟賢認為,可能要到2004年經濟才會改善,過去數年經濟不景時,不少廠家均會誇大銷售數字以取得銀行信貸,這類詐騙行為料明年仍會繼續浮現。
今年歐亞農業(932)被指涉嫌誇大經營狀況;近期3家公司裕豐(965)、金禾(090)及富昌(916)都因涉嫌造假帳,而被廉政公署調查,但這些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投資者或企業如何避免陷入詐騙危機,韋啟賢指出,一項認真的盡職審查(duediligence)已可減低大部份風險,如了解企業的真實架構、其實質業務地點及狀況、經營歷史及背景、客戶及供應商的口碑、曾否達成國際性商業協議、關連交易情況、以致管理層專業背景等。
他認為,本地企業、投資者以致監管機構都太相信一些表面數字(財務報表),但要投資銀行或核數師加強對客戶的監管也不太可能,故必須先由政府帶頭加強對企業的監管。
另一個他預視將出現較多問題之處是中國的出入口環節。國家總理朱鎔基嚴打邊境走私活動,確令直接走私活動大幅減少。惟利之所在,另一種違規活動應運而生,就是製造虛假的出入境批文。
韋啟賢指出,一般外資企業於國內設廠生產,輸入的器材及設備一般需報關及繳稅,但其聘請的中間人(出入口職員)很多時候沒有將貨品報關,卻透過賄賂政府職員或非法渠道將貨品運入中國,從中侵吞稅款。由於外資企業一般均以為本身是按正途入貨,加上不懂分辨偽造批文,往往待國內職員被捕才發現問題存在。而常見的情況更是競爭對手向政府舉報,藉以打擊對手。
韋啟賢表示,去年國內發生了4宗類似事件,其中本港一間著名電子產品廠商,付運貨品入國內也曾出現類似問題。他表示,除了罰款及貨物被充公外,企業職員更會被扣查,廠房被查封,嚴重者更會因未能依時付運貨物被客戶追討賠償。他認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未出事前,認真審查職員背景,不要單依賴獵頭公司聘請職員;若問題已發生,只好聘請他們這類專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