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何謂分化 - 李怡

李怡專欄:何謂分化 - 李怡

二十三條立法有沒有造成香港社會分化?言人人殊。當李國寶等人提出已造成社會分化的看法時,一些支持立法的親中護董人士就出來反駁,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社會上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意見對立,也不表示社會已出現分化。但二十六日的中方喉舌《大公報》有文章則表示「香港社會早已分化」,而且說「社會分化是必然的」,並號召市民「加強團結抵制分化」。
社會究竟有沒有分化?就要看分化的定義是甚麼。任何社會,對各種問題都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不同意見,確實是正常的,這不等於社會已出現了分化。比如過去香港有親北京的左派,也有親台灣的右派,左右派對有關中國的問題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不會覺得這是社會的分化。因為相對於香港的全體市民來說,左右派都只是少數,而且他們只是在與香港不太相干的中國問題或國際問題上才有分歧。
對於香港本身的問題,社會上當然也會有些不同的意見,但絕大多數人,都只求在法律的保障之下,安居樂業,並在特定行業中各顯神通,他們喜歡香港的自由生活方式及對人權的保障,他們大都不涉政事。這絕大多數的人,是社會的中層多數,也是社會的穩定力量。
若以職業來分,絕大部份的行業,都不含政治色彩。即使是報紙,儘管當時有較多報紙奉「中華民國」為正朔,但其實仍是以關心香港問題為主的中間派。行業中的龐大的公務員隊伍,以及純然以服務社會為職志的圖書館業行業,則是最典型的中間派。
若以社團來分,則宗教組織、慈善組織,在政治上最為中立。這些組織辦學校、辦醫院、搞全球性的慈善救濟服務,只求有一個安定的環境讓他們服務而不太關心政治權力的移轉。
所謂社會分化,不是指社會上少數人的意見不同,政治立場或觀點的對立,而是指佔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中間階層,佔絕大多數不問政治的民眾,一些中立的團體,被迫捲入了與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的政治爭議。

香港的天主教團體、基督教團體、樂施會、圖書館管理人員,這些本來純屬政治中立的團體,都因為感受到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文件所帶來的威脅,而表達了憂慮。以維護法治為職志的、社會上最保守的大律師公會,更起來參與抗議二十三條立法。
這還未算社會分化。譚惠珠以「不配做中國公民」來辱罵反對按諮詢文件立法的法律工作者,梁富華以「病態聖徒」來辱罵不支持立法的陳日君主教,面對六萬市民上街表達反對立法,左派團體以有組織來對付無組織,用旅遊巴士接載他們的基本支持者往支持立法的集會,這才是真正用組織力量來製造分化。
社會有沒有分化?純然意見表達,沒有使社會分化,以是否支持立法在「政治正確」的問題上劃界線,迫使大多數原本政治中立的市民為維護自由、人權而表態,支持的人士則以組織力量介入,製造對立,社會就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