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假期多,有空看閒書,讓筆者有機會讀到《讀書》雜誌十二月號題為「媒體變革:公眾的角度」一文,文中論及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公眾閱讀新聞的模式,並提出美國網站Slashdot及博客(Blogger)等的新媒體出版模式個案例子,從而反省媒體、新聞和科技的互動關係。
Slashdot網站歷史較悠久,相信不少讀者早有認識。Slashdot是一個IT技術愛好者眾多網上出版渠道中最流行之一,原本是供酷客和Linux愛好者使用的一個信息庫,集中了大量技術內容和討論,該網的讀者也是撰稿人,每天由眾多讀者?撰稿人自願性提供大量內容,再由一個編輯部挑選五至十條最有價值新聞作重點介紹。Slashdot的模式是:摒棄了中介的新聞工作者,直接把受眾(讀者)和資訊(撰稿人)連上。而且加上互聯網的互動模式,配合討論內容跟進的一連串資料,成為一個技術討論的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個案。
另一個名叫Blogger博客的網站,乃是進一步把網上出版與科技扣連。上述的Slashdot是專供IT愛好者瀏覽的,這批專家出版文章時所需的編程,當然不成問題,但對於一般意欲透過網上出版的人士,就會成為很大障礙。Blogger提供的是一套網上的自動化出版系統,或者可稱為簡約版的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managementsystem),供用戶以最個人形式作網上交流。這出版模式吸引了不少業餘新聞撰稿人參與,更出現Blogger較傳統大報搶先報道某事件的個案,一時成為風潮。
文中還引述數據,指美國成年人閱讀習慣改變,愈來愈接受網上新聞,而轉變的趨勢日漸明顯;文章還作出樂觀結論:認為容許摒棄中介新聞記者?編輯等嘅新聞把關人,讀者?撰稿人能以個人化方式發放資訊,最終媒體革命會讓公眾參與,令公眾的角度呈現。
筆者認為,上述樂觀的想法,與年前認為互聯網有助促進地區民主的觀念類近,皆屬一廂情願的想法,與科網泡沫一樣,只是網絡未竟的大志──截至目前為止,革命尚未出現,更遑論成功──政府或者主流媒體皆仍有能力操控了「民意」,少數聲音根本響不了,網絡未有全面引發媒體革命。
科網熱潮雖過,但網絡進入公眾的滲透力卻有增無減,人類仍主流選擇閱讀報章書籍,但愈來愈接受網絡傳遞的新聞,尤其是玩ICQ長大的新一代,對手指按鍵盤眼晴看螢光幕的溝通模式,早已習以為常,電郵和上網已成新生代生活一部份。筆者深信,媒體革命引發新聞行業革命勢頭難擋,新媒體對新聞工作者的挑戰,未來只會有增無減。最終,能夠把握這個風潮的媒體,把新媒體的特色和舊媒體的內容結合,將會是下一波的贏家。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