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每日早上8時30分,要為香港電台《晨光第一線》節目,講一些香港著名上市公司之歷史發展,第一間講述之公司當然是股份編號為001的長江實業。在翻查資料時,找到不少有趣的事項,值得跟讀者一談。
首先,大家可知長實於何時上市及其上市時的招股價?據資料顯示,長實是在1972年11月1日於香港上市,當年發行股數為1050萬股,每股招股價為3元,共集資3150萬港元。
當時長實上市時的每股票面值為2元,現時2002年12月每股之票面值為0.5元。假設長實從未有削減票面值之類的行動,以當年上市時2元之票面值與現時每股票面值0.5元比較,這即表示經多年拆細後,當年上市的1股便相等於現時4股。
以上周二長實收市價為51.75元計算,當年在招股時以3元一股認購長實的投資者,假若「揸」到現時,則該股已由3元升值到207元(即51.75元×4)。
換句話說,其投資在30年後已大約升值了69倍,即1萬元投資便升值至69萬!若以複息(CompoundInterest)計算,每年平均增幅約為15%。同期恒生指數約由632點升至上周二的收市時的9562點,累積升幅約為15倍,可見長實在過往多年之回報,遠遠跑贏大市460%(註:由於一時之間找不到長和系在80年代供股的資料,故上述升幅並無包括供股之成本)。
另一方面,從筆者好友提供的斷斷續續資料顯示,長實於1972年11月上市時發行了1050萬股,在73年一年內連續5次發行新股,總數達3168萬股,隨後在75年又再發行2000萬股新股。
假若資料無誤,長實在上市時發行約1000萬股,於上市後三四年間不斷發行新股,令其發行股數急增達5倍至6000多萬股!
(註:上述資料乃來自《李嘉誠成功之路》、《香港富豪列傳》及《香港華資財團》等書。)
讀者可有察覺,長實批股集資的行徑,與現時不少二三線公司的批股手法頗為相似,但當中最大分別之處在於集資後,資金的去向及用途。現時很多三四線公司抽水大王,不斷批股供股集資,將小股東「搾乾搾盡」,但集資的資金卻不知用到哪裏去!
根據資料顯示,長實在1972年上市時,約擁有35萬方呎樓面面積,而在上市後4年間,集團不斷把集資所得的資金用來購入土地,令長實擁有的樓面面積急增至630萬方呎。換言之,短短4年間,長實持有的樓面面積急增了18倍,這亦成為其日後拓展之重要資本之一!
由此反映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實真正將集資所得用於發展公司,與現時不少三四線公司的大股東,把抽水的資金來自肥,其結果便極之不同了,而成就亦當然更不同了!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