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是只存在武俠小說的世界裏,也存在歷史政治人物之中。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鹿鼎記》,但他在《鹿鼎記》連載刊完之後三年,在《袁崇煥評傳》裏,說出他心目中真正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為國為民費盡一生心的袁崇煥。他認為袁崇煥「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
袁崇煥統領明朝大軍,抗清衞國,最後卻落得「謀逆」罪名,被判凌遲處死,北京百姓罵他為漢奸,在刑場上瘋狂撲上去咬他的肉,他當然不是成功人物。但一九七五年的金庸,認為袁崇煥是蓋世大英雄,雖然在君主專制的中國封建制度之下,他注定失敗。
金庸筆下還有另一位政治領袖為他所深深推許,那就是《鹿鼎記》的康熙。《鹿鼎記》最初連載的時候,誰也不重視這個角色,注意力都集中在對韋小寶這個「反英雄」的不滿上。後來,隨着韋小寶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康熙也變得越來越得到接受為正面人物,終於成為「為民造福」的明君和成功的統治者。
在《金庸小說的男子》裏,我在論及康熙時說,康熙不是俠士而英雄,但在金庸筆下,他是統治者而英雄。那時,我還問,在俠士與統治者之間,誰是金庸的理想典型?現在,時間已提供了答案:可能是最古老的中國政治文化夢想:就是「明君」比甚麼都重要。
從《鹿鼎記》的康熙,到二月河的雍正,到張藝謀的泰始皇,「明君」逐漸定型為成功的統治者,所反映的是對中共中央領導人從恐懼到欽佩的歷程,而成功就是最大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