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驢技窮 財赤難解

黔驢技窮 財赤難解

眾所周知,特區政府正面對嚴峻的財赤問題,儘管香港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但坐吃山空亦絕非危言聳聽。一方面,特區政府經常強調有能力解決財赤問題,並在數年後達致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財政司司長經常掛在嘴邊的開源、節流方案,除精簡公務員架構,及削減公務員薪酬、福利等建議較為具體外;對於增加收入方面,特區政府可謂束手無策。

從商界空降至公務員體系的財政司司長,明顯是黔驢技窮,除了不斷明示或暗喻公務員如何不濟外,還把財赤問題的癥結,直指前政府的政策失誤(包括前港英政府及特區政府)。簡單來說,結構性財赤是歷史遺留的惡果,若問題得以解決,便是他雄材偉略;若財赤揮之不去,港人亦只應責怪前官員的失誤。最不幸的是,特區政府刻意分化社會,把公務員變成高官、政黨及輿論的打壓對象。事實上,公務員的怨氣已達警戒線,互信關係已瀕臨崩潰,司長及其他高官要小心言論,以免引火自焚。

開源大計畏首畏尾
在公共事業減價的議題,特區政府和部份立法會議員,經常以香港是法治社會,尊重合約精神不可退讓的原則為理由,不斷否決要求公共事業減價的動議。在同一基本原則下,特區政府和同一批立法會議員,卻有迥然不同的見解。明顯地,他們是不尊重公務員的聘用合約,只要能達到公務員減薪的目標,法治精神是可以被曲解的。也許在政治家心中,是非曲直一錢不值,最終更不惜以立法方式,把違反合約精神的做法變成合法,對此筆者深感悲哀。
事實上,特區政府的財赤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收入不足;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披露,港府儲備上年度的回報率是「零」。林行止先生在他的專欄已多次建議,政府應責成金管局管理的儲備要有四、五厘以上的回報,以總儲備萬億港元計算,每年四、五百億港元的投資收益,足可大幅紓解財政緊絀的情況。因港元與美元掛鈎,在沒有外滙風險下,年賺四、五厘,並不困難,持有一個年期短長不一的美元債券組合便行。
若特區的儲備有較合理的回報,財赤問題絕不會如今天般嚴峻。金管局有負港人所託,直接負責的財政司司長責無旁貸;在不責備金管局的大前提下,公務員這群小雞當然成為眾矢之的。今年度減薪所節省的十五億元開支,並不足以抵銷司長的慷慨,僅是各式各樣的寬減措施,如排污費、差餉、商業登記等,已多達六十億元;其他如給終身學習辦課程的教育基金,再花五十億元。在開源方面,財政司司長給予港人的感覺是畏首畏尾,吹風多時的擴闊稅基計劃,亦只聞樓梯響。財政司司長是開源、節流,還是另有目的,筆者大惑不解。

應向外尋專家意見
許多評論員已多次強調,香港的利得稅有上調空間,筆者絕不相信利得稅上調一、二個百分點,對營商環境有甚麼重大負面作用;而不斷向公務員開刀,卻明顯不利特區政府的穩定,財政司司長是否應該二害取其輕?
既然財政司司長對財赤束手無策,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向外求助。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邀請財務專家及學者共商對策,要求他們簽署保密書後,讓他們盡覽收入及開支數據,然後舉行腦震盪會議,提出開源節流的初步構思後,便功成身退,讓有關官員作詳細的可行性研究。這可讓財務專家及學者對港府的收支情況有更深入了解,提出的方案應較為實際。特區政府已成立五年多,不管前港英政府埋下多少炸彈,現在是時候停止毫無意義的尋根究柢,只要特區政府能從過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帶領港人走出經濟深谷,才是特區政府的任務!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