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文中學在初中科學及社會科目的增值表現雖較英文中學為佳,但研究顯示,中中學生的自我觀較英中低;即使在接受了三年母語教學、領略了母語教學好處的中中學生,如果可以重頭自由選擇,仍有較多人選擇入讀英中。教育界強烈要求港府取消中中與英中的分野,「拯救」三百多間中文中學內自我觀低落的學生。
教育署委託中文大學研究母語教學成效,結果顯示,中中學生雖在科學及社會科目佔有明顯優勢,但中中學生對其科學成績並不感到自豪;而英中學生則明顯意識到自己在英文科的優勢。
此外,研究又顯示,不論是中中或英中學生都認為,入讀英中,將來的升學或就業機會也較大;而英中學生的學習英語動機明顯較中中為大,但與此同時,中中學生在校園師生交往,包括課堂上提問及與老師、同學溝通方面,明顯較英中為暢順,愛國意識也較強。
負責進行研究的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榮光表示,問題不在學校,而在社會標籤效應,並已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是他們對未來前途的看法;即使是接受了三年母語教學的學生,享盡母語教學的好處,但最終學生仍以選擇英中居多。
研究在中三學年年尾時,詢問母語政策下成長的初中學生,如果可重新選擇,他們會選中中還是英中,結果英中學生大多數選英中,中中學生也有三分一選擇英中,較選中中的為多,低成績中中學生雖約四成選中中,但仍有逾兩成選英中。
曾榮光質疑現行母語教學政策,認為中中在科學及社會科目「叻咗少少」,但他指出:「咁又點啫,對個人成長、對前途有負面影響,呢啲影響係咪值得?」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語文政策發言人韓連山表示,目前的政府政策,把英中變成頭等學校,中中為次等學校;派入中中的學生,先入為主地覺得自己成績較差,影響自信心,以致學習上打了折扣,造成惡性循環;政府應改變分化局面,倘能把所有中學轉為母語教學,便「一天光晒」。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則促請政府「解放」英中和中中的分隔,應容許各學校按本身情況,分科、分班、分級採用母語或英語授課,「起碼救番一半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