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二月十五日,數萬人群情激憤,站出來怒吼「不要二十三條」、「沒有人民,哪有國家」、「反惡法」後。特首及一眾高官採兩手政策,一方面放軟口氣,口頭上願意考慮部份反對意見,並指未落實下一步諮詢方式,嘗試減低反對立法力量。另一方面,不斷以「數字遊戲」挫弱反對者的銳氣,為支持立法勢力催谷打針,下達「動員指令」。
本人相信今天香港仍未處於嚴重對立分化,而矛盾對立是正在「催化醞釀」中。只待特首、高官及中央繼續強化「數字對決」和情緒挑釁,並傳下最後「動員聖旨」,港人被迫「以腳投票」,社會才正式進入分化對立階段。
綜觀反對陣營的成份本質,多數為弱勢組織、被政制邊緣化的民主派、欠缺社運經驗的法律界、久處幕後的學術及文化界、不沾世俗的宗教界等。近年在組織動員上,均缺乏資源及「合適議題」,在號召「動員」上已見力不從心。故此,相信大部份參與「反二十三條大遊行」者,均出於自覺「權益受損」或責任使命的「感召」,而不是被「動員」參與。
反觀剛成立的「支持立法大聯盟」,包含各國傳統左派組織及商人團體,擁有多年嚴謹及「指令式動員」經驗,回歸後享受着政府及中央的擁抱,要「動員」可觀人數造勢,籌集充裕資源作後盾,可謂易如反掌。
近日,無數市民經報章及電台,反映被工作單位「動員」支持立法實況;亦時有市民批評某些組織未諮詢會員意見,便私自投靠「支持立法大聯盟」。頓時令「大聯盟」的認受性大打折扣。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誰是「真心」支持立法而上街,更成疑問。
當中不知有多少人,正因面對經濟煎熬,被迫「為五斗米折腰」。
掌握「民心所向」遠比能控制「人腳數目」重要;一時的氣勢及專橫,可把惡法歪理護航通過,但牽引出的憎恨矛盾,將永遠衝擊當權者及政權。
特首、高官及中央若在二十三條上繼續製造矛盾,必令社會多層分化對立。不但支持與反對立法陣營水火不容,連支持立法陣營內亦滿布矛盾。當權者,你為個人榮辱也好,為世人福祉也好,莫再分化社會,莽立惡法!
伍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