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概念「蝕底」 答題有語言障礙<br>英中科學成績較中中遜色

學習概念「蝕底」 答題有語言障礙
英中科學成績較中中遜色

【記者譚秀嫺報道】中文大學進行的母語教學研究發現,英文中學的科學科水平較中文中學是「雙重輸蝕」,使用全英文試卷考試時,比起用中英對照試卷的表現再差了三分之一。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榮光指出,這顯示英中在科學概念等方面的學習較「蝕底」,同時在閱卷和答題方面也構成很大障礙。

研究一百間中學
曾榮光對一百間中學進行的研究顯示,在初中階段,英中和中中學生的科學成績差異尤為顯著;而社會科的表現差異,在中二時尚不明顯,到了中三才開始顯現。
研究又隨機把英中的中三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派發全英文試卷,另一組派發中英對照的試卷,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數學科的表現跟中中無明顯分別;但在社會科及科學科,英中整體的增值情況遜於中中,當英中使用中英對照卷時,中中的優勢較少,一旦使用全英文卷,中中的相對優勢更提高約三分之一;相對而言,一些低成績的中中用母語教學的好處,更加明顯。

概念學習難掌握
曾榮光解釋,在科學科,英中學生要以英語學習一種與生活無關的全新概念,在概念學習上已有困難,所以即使用中英對照卷,表現仍遜於中中;當他們面對全英文卷時,更要同時克服英語閱讀上的困難,所以表現更為遜色。
他指出,由於社會科的概念與日常生活有關,因此概念上的困難不大,所以在使用中英對照卷時,中中優勢並不明顯;但一旦改為全英試卷,便因為語言上的障礙而比中中遜色。
參與研究的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葉殿恩指出,英中學生在中一、中二時的科學表現尤為落後於中中,但到中三時,學生對相關概念、詞彙和英語已有一定程度掌握,所以有較大進步,並有望於中四、中五時追上。

網上資料多英語
香港數理教育學會幹事黃志剛表示,該會認同以母語教學有利學生學習科學,但應輔以英語詞彙,並容許在學生能應付的情況下,以英語教學,因為當學生升上高中或大學時,始終要轉以英語學習,面對國際競爭,而且網上等資料也以英語為主。
雖然在初中階段,英中的科學成績遜色,但到了高中,英中老師則擔心文科多於理科。本年中五生是實施母語教學後的首批會考生,本身任教英中的黃志剛指出,理科只需用平鋪直敍的英語,已可掌握答題技巧,但文科則需要更多語言表達技巧,因此中中可能有較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