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難成禍患<br>大蕭條不會重演

通縮難成禍患
大蕭條不會重演

先進經濟體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追求價格穩定,直至近期全球經濟散播着通縮的氣味,才令不少政府重新檢討──究竟所一直致力追求的,是否真箇是絕對好的東西。

現時不少經濟學者、專欄作家,甚至預言家均提出美國正陷於通縮邊緣的警告。面對這些警告,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
過去十二個月,只要我們翻開報章,便不難看到貨品價格下跌的訊息,而服務價格亦未見上升。以較為實質的統計數字──平減物價指數作為衡量指標,現時的升幅低於1%,乃過去50年所錄得的最低數字。數據難免挑起我們對30年代大蕭條的回憶,但當年乃價格下跌與失業率同時攀升,而今時今日的聚焦點則是通縮。
聯儲局在11月才把息率調低50點子,局長格林斯潘會後亦有提及通縮威脅,並提出安撫表示國民毋須過於憂慮。格老和他的同僚雖不約而同地解釋聯儲局有力防止通縮,不過,在市場未有要求解釋下無端作出解畫,難免予人「此地無銀三百両」的感覺。

就業未響警鐘
為何價格下跌會是壞事?
當然,如果所下跌的是勞力(即工資),自然不是好事。有些人的勞力更跌至「零」,因為他們正處於失業深淵而備受煎熬。但如果只是貨品價格下降,又有何相干?假設我們預留了500美元購買聖誕禮物給家人,一部去年售價達350美元的數碼相機,今年只售200美元,意味着同一預算下,我們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在此情況下,又有誰會介意價格下跌?
美國失業率雖已攀升至6%,但並未達到經濟學家認為有問題的高水平。過去20年,職位不斷增加,無論是實質數字或所佔人口的比例均有所增長。在1982年,工作人口低於1億,只佔人口比例的64%,而最新的數字則顯示有1.35億人正在就業,佔人口的67%。不要忘記,沒有工作的還包括退休人士,並非只是意欲找尋工作的失業人士。

刻意輸出職位
一些美國經濟學者過去20年不斷警告,指美國把大量工作職位出口至墨西哥、南韓、台灣、印度,甚至中國。沒有人可以清楚計算與電視、T恤、電腦零件、汽車零件等行業的相關職位究竟有多少,但輸出這些職位,對美國經濟可謂利多於弊。這些商品若在美國本土生產,成本和價格會相對高昂得多。若這些入口產品是通縮的源頭,相信美國人會樂於接受,因為這正是他們主動製造的「通縮」。
事實上,雖然失去了大量這些需要廉價勞工的職位,美國所創造的職位仍是有增無減,過去20年亦享受了前所未見的增長和繁榮。可以說,在科技發達的年代,由於資本的功能(powerofcapital)得以更有效地發揮,工人變得更具生產力,物價下跌乃順理成章,因為在先進科技的推動和配合下,幾乎所有的生產成本皆與日俱降,而生產效益則與日俱增。尤其在自由市場,由於消費者的欲望無限,推陳出新乃自然定律,更令產品價格易降難升。

經濟氣候有別
既然如此,通縮又有甚麼可怕?不要忘記,今天的經濟氣候與30年代的大蕭條已顯著有別。當年物價以每年平均約10%下跌,由於奉行金本位的關係,央行要致力維持金價穩定,難以同時兼顧其他物價,以致放款人不願為資難抵債的物業進行續按,不少人亦因而走向破產的窮途未路。
但今時今日,黃金的儲備價值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美元,聯儲局已保證會透過貨幣供應的調控來維持物價穩定,在此情況下,由通縮演變成大蕭條的歷史諒難重現,換言之,通縮的威脅絕不如想像般嚴重,毋須過於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