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世界最大水利工程的「南水北調」工程昨正式動工,在長江修築三條由南至北的大型河渠,二○五○年完工後,每年將合計輸送相當於一百六十個萬宜水庫的長江水,到北京、天津等地,以解華北水困。專家估計,工程將為全球水利建設等行業帶來巨大商機,部份工程或會引入外商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宣布工程正式開工,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祝賀信中指出,南水北調是優化中國水資源的重大戰略基礎設施,事關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長遠利益。
耗資高逾四千八百億人民幣(約四千四百六十億港元,相當於六十條青馬大橋的造價),的南水北調工程,共分東、中、西線三條調水路線,即分別在長江上、中、下游,修築渠道,在中、下游的渠道總長度逾三千公里,而上游的調水線則更要在西藏高山,開鑿輸水隧道,以便將長江水引向黃河上游。
昨先開工的是東線第一期工程的江蘇段三陽河工程和山東段濟平幹渠工程。中線第一期工程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亦獲國務院批准立項興建,預期中線工程將於明年底開工,而西線工程則將於二○一○年上馬。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九五二年由毛澤東在考察黃河時提出的,他當時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隨着中國人口在未來二十年逼近十六億,北方水少問題亦愈來愈嚴重,估計二○三○年中國人均水源將急降至一千七百六十立方米,逼近一千七百立方米的國際缺水水平,而華北更會是重災區,中國水利部官員擔心中國經濟發展會受水荒威脅。當局希望南水北調工程在二○五○年落成,每年將總計四百四十八億立方米的水送往華北後,可有助解決北京、天津、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省市的缺水問題,令三億人受惠。
南水北調工程歷時五十年,預測工程平均每年將有助提高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零點一二,並可創造十八萬個就業機會。
新華社/路透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