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署委託中文大學進行的研究顯示,社會憂慮母語教學可能令英語水平下降不無道理,因為在母語教學下完成初中的學生,英文科成績明顯貶值,而英文中學學生的英文進步速度,比中文中學快一半,顯示若中中不加倍努力,英文成績將被英中拋離得愈來愈遠。政府會參考有關研究結果,考慮未來是否繼續實施母語教學政策。 記者:譚秀嫺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榮光說:「喺科學同社會科學,中中有明顯優勢,但係有代價,就係英文貶值;英中就相反。」中中和英中各有得益,各有代價,問題在於社會如何取捨。
教署在九八年實施母語教學政策後,即委託中大由九九年起追蹤學生表現;曾榮光把中中分為高成績、中成績及低成績三類,與英中進行比較,各選二十五間學校,合共一百間,約等於全港四分一中學。
結果發現,若把所有學生分為五個成績組別(Band)計算,在初中期間,英中學生的英文科成績大約升高了一個組別,但科學科成績則下跌了一個組別,社會科則跌了半個組別;中中則相反,當中以低成績的中中最能凸顯母語教學的優勢,包括在科學及社會科的升值最多,英文「蝕」的幅度則較小。
此外,英中學生在中一至中三的英文進步速度,較中中快一半,按此速度計算,英中與中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將會愈拉愈遠。
參與研究的中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石秦家慧解釋,這是因為英中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較多,加上其他學科也使用英文,英文已不是單一個科目。
可是,這不等於中中轉以英語教學可得相同效果,她指出,現時英中學生入學時具備了四項先決條件:整體成績好、中文達到一定水平、英語能力佳、學習動機高,只要老師及學校環境配合,英語能力是會愈來愈好的;但中中情況不盡相同。
中文中學聯會主席黃美美表示,研究顯示中中要加強英語教育,英中則應反省如何加強理科及社會科;但未來教學語言何去何從,則難下定論,因為該研究沒有反映最近兩、三年升中派位的變化,例如派位組別五改三等;「我一路贊成中、英對照」,即課本同時有中文及英文。
中文大學心理學系主任侯傑泰質疑,該研究未有計算學生入學時的英文成績,只計算了入學時的中、英、數總分,因此結果可能出現偏差;他以往進行的同類研究顯示,英中確在科學科「輸一條街」,但英文科只「贏一粒糖」。
他又指出,英中取錄了最「叻」學生,「好叻嘅人讀英中(在英文方面)着數少少,唔等於Band3學生讀英中一樣有着數,喺其他學科重可能蝕三、四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