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謹熱烈祝賀普林斯頓大學的卡納曼教授(DanielKahneman)和喬治.梅森大學的史密斯教授(VernonSmith),榮獲今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如既往,評審委員會向兩位頒發諾貝爾獎,不但因為他們的研究工作影響深遠,也意味着嘉許他們所代表的經濟學學派。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 JosephE.Stiglitz
卡納曼的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行為有規律地偏離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市場中的個體,不但有時不按標準經濟理論的預測行事,更會定期而有規律地「不按牌理出牌」。而與主流經濟學相比,另類的假設和理論更能夠了解和解釋這些行為。
絕大部份金融業業內人士,以至市場觀察者都會察覺到,這實在不是甚麼驚人發現。華爾街經紀推銷一些他們明知是垃圾的股票,就是利用了兩位教授揭示的股民非理性心態。而科網泡沫導致的種種瘋狂行為,歸根究柢,也主要基於操縱股民心理。
其實,經濟學行內對這種非理性行為也並不陌生。凱恩斯早就說過,股市並不是一群完全理性的人,大家競相發掘股票的基本優點,反而更像選美會,猜中評判想法的就是贏家。
連續兩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發給批評傳統市場理論失諸簡陋的學者。我和兩位學者去年獲獎,我們都認為,每個人知道的市場信息,既不完全,也不相同,這種信息不均衡的現象,對經濟體系的運作極為重要。
具體而言,去年得獎者的研究都指向一個結論,即市場在一般情況下往往失效,政府因此身負重任。阿當.史密斯提出,自由市場有如在無形之手下運作,達致最高效率。其實在相當程度上,「無形之手」之所以看不見摸不着,只因它根本就不存在。
那些每天在市場打滾,並且藉克服信息不均衡賺取巨額財富的人士,也肯定不會對這個說法感到陌生。二十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窩蜂研究所謂「理性預期」模型。這些理論假定所有買家和賣家都擁有相同甚至完全的市場信息,完全按理性原則行事,市場絕不會失效,中央銀行不會干涉銀行的信貸,失業也根本不會存在──除非工會無理苛索,或政府訂立最低工資吧。
儘管現實中有很多反例,但這派學說仍在美國大學研究院大行其道,成為意識形態戰勝科學的例證。這派學說後來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不幸的是,現時各國的財金官員,大多在這些研究院就讀,並根據當年所學的一套來制訂政策。
容我表明立場:理性預期模型對經濟學貢獻良多,這一派學者將嚴謹的治學方法運用於經濟思想,揭發很多理論的缺點。然而,任何健全的學科必會承認自身的限制,理性預期學派的學者卻罕有表現出同樣的謙遜。
史密斯是實驗經濟學的領袖。這派學說主張很多經濟學理論可以由科學實驗來驗證。經濟學之所以艱深難懂,固然因為經濟學家往往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也因為其理論不能在實驗室的控制環境下驗證。當然,有些理論可以在自然界驗證,但在大部份情況下,太多因素同時急劇變化,通常難以測定其因果關係。
原則上,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調整設定,透過控制實驗,作出比較可靠的經濟學推論。當然也有批評者指出,實驗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其思考模式可能超乎實驗的範圍,令實驗的結果及推論不及物理科學般清晰準確。不過,經濟學實驗的確在一些重大課題上有重要的成果,例如競投機制應該怎樣改進。更重要的是,經濟學實驗已多次證明卡納曼的核心理論,即個體市場行為,確實有其非理性的面向。
關於人類的利他和自私心態,實驗經濟學也有一些有趣的發現。實驗證明,所有組別的實驗對象都並不像經濟學家設想般自私自利
——除了經濟學家自己以外。
究竟是因為經濟學這門學科,較容易吸引天性較為自私的人研習,抑或經濟學能夠影響學者的心智,令他們愈趨自私呢?大概兩者都不錯。也許將來的實驗能夠發現,哪一個假設更加貼近事實。
諾貝爾獎的得獎名單顯示,經濟學研究人類行為和經濟運作,必須尊重事實,不能閉門造車,按一己想像建構理論。只有深入了解人類的行為,我們才能夠制訂適合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