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食肆大閂水喉之際,素食一家仍然強調用料不計成本,祖國平價貨無保證不敢用,全是日台及美澳飛機貨,連客人坐下喝的一壺茶,也挑剔至非日本玄米茶葉不用,還推出心動價$298足十人份量午市套餐,如此「揮霍」,卻有本事在兩年內連開三間店,可算是逆市神話。就等狂歡過後,一齊嚟清清腸胃之際,順道領略一下這個逆市致富的神話。
記者:邵超 攝影:陳陶鈞
◇一場金融風暴,把張先生從高處拉下,40多歲才失業。
◇徬徨地從台灣回港,幸好在台期間,洞悉齋菜創作空間和規模可以無限大。
◇結合一班志同道合的人,終於在新派素食館裏打響名堂。
◇近兩年逆市間已開了三間齋菜舖。
翻查去年某報有關素食一家尖東總店的報道,張先生曾揚言開店目的不為錢,即使做得好也不會開分店,想不到一年不到便在同區金馬倫道再開分店,兩個月後沙田第三分店也誕生了,豈不是自打嘴巴?神話的其中一位主角張先生面帶笑容道:
「每樣材料嘅成本都大咗,但用心做自然有人欣賞,開業到𠵱家未有一個員工流失過,熟客亦自然返嚟幫襯。」
張先生又無奈地說:「我哋係畀熟客迫嘅。」張先生不是大言不慚,原來很多熟客遠在屯門、元朗一帶,經常長途跋涉跑到尖沙嘴不甚便利,群起要求在新界區開店。談起三間店舖的選址,原來正是素食一家經營策略之一。
「只要稍為方便嘅舖位,唔一定要街舖,因為街舖租貴,嗰筆錢用喺啲客嘅身上重好。」
雖然位置不是人流興旺的地方,不過素食一家三店的慣例是開業一個月後,便會引來人潮排隊,有口碑自然有客到。
除吃到價錢與質素成反比的優質素菜外,一眾股東對品質十分堅持,新菜背後更有動人故事。店裏賣的印度餅,由退休的張爸爸主理,山東人做的麵食不會差到哪裏去,每天做完立刻送往三間店裏,好讓客人有好餅送咖喱。
「我經朋友介紹,喺九龍城搵到個賣茶葉果嘅婆婆整台式米麻糬,每星期畀佢$800搓一千粒,供應三間店,自己車貨,對婆婆嚟講已經係一筆大數目,而且覺得自己係有賺錢能力嘅有用人,我覺得佢整啲米麻糬係最好嘅,值得畀呢個價。」
素食一家推廣無包袱的素食文化十分成功,包括價錢(平)、環境(無佛像,似Cafe)、口味(少油),最特別是特意聘請年輕的廚師,貪其容易變通,寧願花點時間培訓。「喺素食一家可以拋開以前覺得食齋好貴嘅觀念,亦唔會食嚟食去都係嗰幾個花款。以前因為工作關係去過差唔多二十六個國家,喺台灣做咗四、五年生意,食過好多地方嘅菜式,所以呢度啲菜都有我累積嘅人生經驗。」
這句話出自靠食素由二百多磅激減至百多磅、年前還在中年失業困局中打轉的張先生口中,特別有說服力。
「我食齋都有五年,有一次無意中撞入尖東素食一家,覺得菜式好特別,之後都成日嚟幫襯。唔記得當初由邊個提出合股,大家推廣素食文化嘅理念相同,金馬倫道店時開始合作。」
「我食齋都有五年,有一次無意中撞入尖東素食一家,覺得菜式好特別,之後都成日嚟幫襯。唔記得當初由邊個提出合股,大家推廣素食文化嘅理念相同,金馬倫道店時開始合作。」
任職保險界的陳先生是老主顧,由尖東吃至金馬倫道、沙田。
「逢有新場開,成班食齋朋友都會約埋去試吓。覺得呢度有特色過其他齋舖,最鍾意約客人喺呢度食飯,最犀利一星期食足七次。捧場多啲,等佢開多幾間分店畀我約客食飯嘛!」
Joanne自小學起就食齋,一家人愛到尖東素食一家吃飯,今次是第一次光顧沙田店。
「覺得呢度味道唔錯,通常跟屋企人嚟食,有時都會帶埋朋友嚟食。」
地址:沙田廣場地下44號
電話:269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