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展出的真人屍體及器官標本,均經「塑化」處理,不需長期依靠防腐劑,也可在室溫下保存,不會發出令人討厭的氣味;昨日到「人體奧妙展」參觀的人士,多說不感到恐懼,原因之一是展出的真人標本,看似塑膠公仔。
塑化又稱樹脂保存方法,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系副教授柯慧心表示,塑化的方法是先將屍體浸在丙酮(acetone)中,然後在真空環境下,讓其浸在樹脂中吸收樹脂,再加凝固劑催化而成,一般需數周才完成,目前以德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最先進。她解釋,樹脂特性柔軟,可被人體組織吸收,因而適合用於製標本。
柯慧心說,經塑化後的屍體標本,變成跟塑膠差不多。港大也有利用塑化人體器官教學,最難處理的是標本廢料,「唔可以當一般廢物棄掉,但因為係塑膠,又唔可以好似一般醫療廢料火化,會有毒氣。」她稱,日本餐廳看見的食物樣本,有的便是用塑化方法造成。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