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白紙藍紙 - 李怡

李怡專欄:白紙藍紙 - 李怡

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文件的諮詢期已經結束,擺在特區政府面前的,是如何處理二十三條的立法問題。今年十月十日,董伯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曾表示,政府會根據市民的共識,去考慮為二十三條立法的問題。被問及政府通過甚麼方式去理解社會的共識時,董伯含糊地說,社會有許多民意調查。──儘管不是很清晰,但含意已顯露,就是政府會通過民意調查去理解社會的共識。
當時社會上反對立法的聲音還不是太強,加上董伯認定在經濟低迷時期,市民很少會關心二十三條立法這個既繁瑣又不那麼切身的問題。然而,正如他對「救市九招」等等政策的社會反應都估計錯誤一樣,他對二十三條立法問題的社會反應也是同樣地估計錯誤。
諮詢期結束前兩天中大發表的一次調查,百分之四十七被訪者不支持立法,百分之二十支持,其餘持中立態度;調查又指,若二十三條立法通過,百分之十五的市民會上街抗議。百分之十五,那就是數十萬人了。

事實上,百分之二十的人支持立法,也可能只是原則上支持按《基本法》規定,應該立法,但絕不等於是支持按諮詢文件的建議立法。事實上,反對立法的人,也不一定反對為二十三條立法,許多人也只是反對按諮詢文件的建議立法。這些都是講道理的、看過諮詢文件的人。至於沒有看過諮詢文件、純粹以愛國情緒來支持按諮詢文件立法的人,則是屬於不講道理的病態愛國人士。跟不講道理的人實在沒甚麼話可說。
既然反對按諮詢文件立法的人如此之多,以白紙草案列明法律條文作第二階段諮詢,就是當局必須細加考慮的課題了。若當局不顧民意取向,硬要用藍紙草案刊憲,就要冒數十萬市民上街的風險。
由於當局故意混淆,以致許多市民至今仍未明白藍紙草案和白紙草案的區別。
所謂白紙草案,表示會把二十三條立法的所有法律條文,一一列明,向市民諮詢意見。政府收集市民意見並作修改後,才出藍紙草案刊登憲報,並提交立法會。
所謂藍紙草案,儘管也可以列明法律條文,也可以修改,但一旦發表藍紙草案,就意味着政府已完成了對市民的諮詢,正式刊憲並提交立法會一讀二讀三讀通過了,而所謂修改,也需要由立法會議員提出並在立法會通過有關的修改。在目前由親中護董人士控制立法會多數的情形下,要求立法會作出尊重民意的修改,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旦出藍紙草案就意味一切已定局,等於不會修改了。
《基本法》委員會港方委員鄔維庸以要求中央釋法,來威脅當局不能出白紙草案。這「釋法」一招,正是香港市民對二十三條立法之後,香港司法無法真正獨立的憂慮。在激發港人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愈來愈大的聲浪中,鄔維庸也參加了葉劉淑儀、譚惠珠、梁愛詩、梁富華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