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在說,中國怎麼就弄不出荷李活那樣的大片?人家『韓流』怎麼就能衝擊東亞?我們就是沒有人家韓國人的那種合作、那種團結。而我們一旦有人做出了點甚麼,又立刻遭人打。」這段話是張藝謀最近在廣州舉辦《英雄》首映式時接受記者採訪所說的話,頗有為中國電影找到病根的意味。而他之所以這樣說,因為在《英雄》首映前後,大陸「個別」記者對電影罵得「毫不客氣」,甚至使用了侮辱性的詞語。
中國電影是不是因為「不團結」才出不了「大片」,這其實見仁見智。每年都出很多大片的荷李活,其實也是很「不團結」的,即使是奧斯卡的獲獎影片,也難逃一些影評人的口誅筆伐。說到「侮辱性」,搶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公佈的、頗具嘲諷意味的「金草莓獎」,歷屆獲最差影片中也不乏大製作的「大片」,也不見人家出來罵這個獎項是「不合作」、「不團結」的。
其實,《英雄》賺個滿缽已是不難預見的事,張大導可不必為一些逆耳之言大動肝火。這時將名導的大度表現出來,對票房是有利的。前期這麼成功的宣傳攻勢,絕不會因幾句貶語而影響票房,既然坦誠自己拍的是商業片,何妨以一個商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