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岸然
這幾天是澳門回歸三周年的紀念時間,於是大家又難免拿香港與澳門作比較。當然,兩地都是特區,兩地都曾經是歐洲白人帝國的殖民地。澳門是葡國人留下的爛攤子,香港回歸時坐擁幾千億儲備,今天再差,也還有好幾年才會用清儲備,進可攻,退可守。其實香港與澳門根本不應比較,也不能比較。可惜大家還是喜歡作比較,特別喜歡拿兩地的特首作比較,這就凸顯了董建華的無能,而更要命的是最喜歡故意利用述職機會,大讚澳門特首以貶低董伯者,正是國家領導人。
筆者是倒董派,不是跟風倒董派。隨政治氣候的改變,董伯的大靠山江澤民下野,倒董的人會愈來愈多,董將難以完成五年任期,這是筆者的預言。但硬是要拿董建華與何厚鏵比,拿香港與澳門比,筆者覺得不倫不類。這種比較只為凸顯董的無能找藉口,偶一為之可以,但卻是無法經得起論證。
就正如一個做區議會議員做得極好之人,可能只是個勤懇熱心的街坊領袖,不一定是個稱職的立法會議員。澳門只有四五十萬人口,只是一個西化了的小鎮,一年政費幾百億,香港的財赤分分鐘比澳門政費多,有甚麼好比,又有甚麼可以比?
香港是除了日本以外最大的亞洲金融中心,股市市值數萬億,國家企業要上市是來香港,不是到澳門,香港的領導人再平庸,也可以出席亞太經合會議一類重要國際會議,就是因為香港的實力。香港的大哥地位不是靠惡或靠中央支持得來,而是長年累月的積累,並非鄰近的省市可以輕言代替。今天香港只是略為衰落,只要度過了調整期,更換了特首,再發力起動之時,還是區內的龍頭。
香港的永遠優勢是法治制度及高度的社會自由。香港人就算已為搵食艱難而被折磨得信心下落,但對保護素有的言論自由並不妥協,上星期還有幾萬人上街示威,要力阻二十三條的立法。敢問,澳門人有這種集體力量嗎?其他在專制政權嚴密管治下生活的鄰近省市人民,有這個福氣嗎?又有何資格因為有小小經濟發展成績而訕笑港人,你們不是只能天天攀望有位好特首,好市長,好省長帶給你們好一點的生活?你們能走出中國人幾千年來只能盼望有個好皇帝的可悲命運嗎?
香港人也不能,但香港人能自由挑戰權勢,挑戰專政者,實在也與西方世界沒有兩樣;亦所以香港人的民智一定比鄰近地區高,平均人民質素強,再發展的步伐也一定比人快,這個自信不應失。經濟雖差,在中環返工拿十萬八萬人工依然大有人在,有能之人,還是機會處處,又豈是澳門這小城可以相比?
家家各有難念的經,香港人實在不必拿自己與周邊的小城市相比,只要能夠發揮自己當家作主的精神,趕走無能的特首,就可以回復從前的團結精神,再創出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