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欲蓋彌彰 難釋疑慮

國際視野:欲蓋彌彰 難釋疑慮

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上周向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說時,用了頗長篇幅講解有關通縮這個敏感課題,儘管他強調美國經濟沒有陷入惡性通縮(perniciousdeflation)的危機,但卻須面對一些困難。他並提出警告謂,通縮對經濟造成的損害比通脹更大,如有需要(意指若發覺通縮抬頭),聯儲局將考慮降低短期利率和買入長期政府債券,甚至海外債券,向經濟體系注入資金。
格老關於通縮和經濟前景之「謹慎」評論,不無予人欲蓋彌彰的感覺,究竟美國經濟是向好方面邁進,抑或「好戲」還在後頭?

美國經濟似好非好
事實上,近期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如格老所指:正緩步走出疲軟時期(softpatch),尤其是第3季GDP經修訂後錄得4%增長,遠勝第2季的1.3%。可是不要忘記,過去數月消費開支增長,大部份來自人們把物業轉按、零息供車和股市回升(無論紙上或心理上都富貴了點)。
若細心觀察最近一些迹象,如失業率回升至6%的7年半新高,製造業未擺脫低潮和非住宅建造活動減少,加上外圍環境差勁,歐日經濟不景氣,南美金融危機和地緣政治風險等不利因素,在投資不前、盈利倒退和消費力或被消耗殆盡的情況下,美國經濟不難如世銀和國基會憂慮般或重陷衰退,人們可不要因一兩個較預期理想的數字或有人刻意派定心丸而掉以輕心。
假如沒有經濟重陷衰退的可能,甚或感到形勢不太妙,那麼聯儲局又何須大幅減息,布殊政府又何必如此緊張撤換經濟班子,並力倡減稅;格老又為何三番四次提及通縮?難道是杞人憂天?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