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毽是一種遊戲,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一種鄉土運動。它是從古代軍中遊戲「蹴踘」(足球前身)中演變而來,至今已有千多年歷史。
在香港,足毽發展並不普及,主要原因除了因為人們不清楚足毽的玩法,更重要是因場地及設施問題,令這種介乎運動與遊戲之間的消閒活動,難以打動港人歡心。
今期《活力派》,特別找來幾位香港足毽代表隊成員,由簡單的控毽開始,至高難度的倒掛動作,親身示範這種流傳已久的民間玩意。且看會否勾起大家童年一絲絲的回憶。
文:李勇明 圖:王子俊
由中學開始踢毽的張駿明不經不覺已踢了九年多,目前經常參與足毽總會主辦的比賽,他說:「踢毽好處好多,既能練到反應,又可令到身手更加敏捷,練得多身體協調性都好咗。當然,比賽過程緊張刺激,消耗不少體力,自然可收瘦身之效。」
據足毽總會副總幹事阮俊堅透露,足毽在香港發展已超過二十年,現時總會定期舉辦各項盃賽和甲、乙組聯賽,而參與的運動員約有二百人。
阮俊堅補充說:「足毽雖然不會在亞運或奧運等大型運動會出現,但目前仍有多個國家每年派隊參加國際賽。而形勢上,中國無論在男、女子隊,實力都是最強的;而次勢力分別為越南、德國、匈牙利和香港。」
由於足毽分花式和隊際兩種,前者玩法重個人技術及創意,而後者除了技術外,更要講求戰術運用和臨場應付。阮俊堅說:「一般隊際賽為三對三,玩法像排球一樣,由發毽、升毽、殺毽至攔網;而不同的是,每隊進攻時,可擁有較排球多一次的四次觸毽機會,而一名球員最多可連續兩次觸毽,直至完成攻擊為止。」
賽制上,隊際足毽一般採三局兩勝,每局二十一分制,至於發球權則每五分轉換一次。場地方面,一般足毽比賽場地和羽毛球場地相同,而網的高度亦和羽毛球一樣。經香港足毽總會多年爭取,終於在今年十一月二十日開始,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批准,在全港各康文署室內運動場,接受巿民租用羽毛球場作踢毽用途。
目前香港的比賽用毽,全由香港毽總從中國訂購,因此,本地巿面所購買的毽子,只能作消閒用途。至於運動員衣着,短衫短褲已可以,反而鞋方面會較為講究,目前較多選手會起用鞋面較闊的輕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