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新舊文化融合的矛盾

書鄉:新舊文化融合的矛盾

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大遊行喊出「沒有人民,哪有國家」這句意義重大的口號。一般口號,內容空洞,但一句「沒有人民,哪有國家」卻清楚指出,國家不是天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一點其實不是甚麼重大發現,對西方人而言,更是普通常識。

馬國明

雖然西方人有共同的文化淵源,他們卻清楚知道自己的國家是在甚麼歷史條件,透過甚麼歷史事件,又或者是憑着甚麼典章體制而形成的。把同樣的問題放在中國身上,答案卻很可能是眾說紛紜。

國家面貌仍然模糊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古代的文獻並無中國一詞。另一方面,即使不提每二、三百年便出現軍閥割據的分裂狀況,認定中國也者就是由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所建立的政治實體,歷兩千多年而不衰;但有多少人願意接受秦始皇這位暴君作為自己國家的始創者?同樣的疑問亦適用於毛澤東這位暴力革命和宮廷鬥爭同時擅長的專家身上。至於很多人心儀的孫中山先生卻未受到應有的尊重,他的生辰不是假期。回歸之後,連公開慶祝由他領導的辛亥革命也不可以。
當然,中國這個國家是實實際際存在的,不然就不會有二十三條立法這回事。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國家的面貌仍然十分模糊,不只令外國人摸不透,連我們這些在中國境內生活的香港人也經常被批評不認識中國。其實連中國的領導人也好像不太清楚中國是甚麼一回事。
中國近年在經濟上有長足的發展,但中國的領導人卻仍不知道怎樣建立一些令人民廣泛認同的典章體制。更可笑的是他們竟然用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這類字眼,仿似中國真的就是由秦始皇一手建立,而且千秋萬代一直維持下去的不朽政權。
「禮失求諸野」,更何況求助於外國專家是香港施政的特色,根據英國大學教授HenriettaHarrison在《China》一書的說法,中國的悠久文化確立了一股強大的文化認同的力量,但這種文化認同只適用於漢人。另一方面,由於西方列強在清末年間的步步進迫,加上大量中國學生到外國留學和中文報章的創辦,文化認同漸漸轉化為民族認同。但這種民族認同也是以漢民族為中心,並充滿反清意識。可是當時的民族主義者又無意放棄蒙古、西藏和新疆等由清人一手打回來的江山,因而慢慢把漢族中心的民族認同轉化為一種認同於現代文化的力量。

先要認同傳統文化
民國建立時,除了提出五族共和的理念外,還強制國民剪去辮子並穿着現代服飾。但這種對現文化的認同基礎卻在於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然而二者之間又存在各種不能解決的矛盾,糾纏至今。所謂「三個代表」其中一個便是代表先進文化,但又要千秋萬代的統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