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堅守自由

為了孩子堅守自由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大遊行,我和太太、八歲和四歲的女兒,跟其他數以萬計的參與者一樣,從下午到黃昏,一家大小,走畢全程。我在胸口掛上朋友準備的標語:「為了孩子,堅守自由空間」。不少父母都有相同的想法,我們走出來,不只為了自己這一代,更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確保他們繼續享有可發揮的自由空間,作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
作為一名評論人,我冷靜旁觀細察,整個行程裏,我感到同行者是熱烈而不激烈,是悲哀但不悲壯,是憤怒還未憤慨。今天,他們還是冷靜、講道理的,他們用行動向管治者提出訴求,仍有耐性等待正面的回應。但忍耐是有限度的,當董建華政府一而再誤讀民意,對異見聽而不聞,他們的情緒還有升級的空間。
六萬遊行群眾來自各階層,當然包括的士司機、酒樓侍應和漢堡店的服務員。從參與者的衣着談吐看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專業人士佔的比重實在不輕。他們都不是示威遊行常客,連喊口號都毫不激情,甚至有點靦腆和尷尬。這個觀察,在遊行第二天,我主持的「烽煙」節目中得到印證。
沒有口號,斯文、祥和、井然有序的遊行隊中,不少是對政治毫無興趣,整天埋首工作,努力為下一代創造美好環境的父母;為擺脫負資產困境,咬緊牙關,加班加點的中產階級;也有不少仍擔驚受怕,不知哪一天會受減薪裁員潮衝擊的專業人士。到底是甚麼把這群一貫的政治冷感者,在毫無組織動員的情況下迫上街頭?

不想生活在恐懼中
我把遊行人士放在光譜中分類,在光譜的最左端,是徹底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沒有妥協餘地,他們不少是政治組織的核心和成員。在光譜的右端,態度較為溫和現實,既然立法不可免,就應該把條例寫好,對我們現在享有的自由人權,做到最大的保障。他們政治立場各異,沒有太多交集。但三個月的所謂諮詢過程中,主事官員的粗暴硬銷,自以為是的態度,「愛國人士」亂扣帽子,對宗教領袖人身侮辱,把這些人緊緊地扣在一起。
官員們愈多口頭保證,愈是顯露「不要怕,只要信」的態度,他們愈是擔憂。當爭先恐後的「愛國人士」把愛國不愛國、有無資格做中國公民;用支持不支持二十三條立法來劃線,他們愈覺荒謬。當愈來愈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有識之士,包括大律師、大學教授、圖書館長、老師、銀行家、文化人和新聞工作者,理性平和地表達了建設性的意見,高傲的官員們一概聽不入耳,連讓他們看看條文的細節,出版白紙草案再作詳盡諮詢這個最低限度的要求,官員們都一口拒絕,他們感到極度失望。
是一個共同原因,把他們迫上街頭——恐懼,對自由人權前景莫名的恐懼,成為他們的交集,驅使他們集體上街。一位會計師聽眾來電說,他們追求的是民主,是在立法過程中意見受到尊重,是希望不會生活在恐懼之中。這位專業人士的感受,是大部份參與者的共同聲音。
後天,左派群眾將到同一地點表達支持二十三條立法的意見,左派團體將傾盡全力動員,務求在人數和聲勢上壓倒反對聲音,給特區政府強大後盾。政府高員大可振振有辭,說支持的人數更多,反對聲音可以不理。如果政府真的這樣做,將傷透了這群上街的中產階級的心。中產者納稅最多,掌握的知識最豐富,在各崗位上守着最關鍵的位置,是社會進步最大推動力量。中產階層動起來了,他們憤怒、不安、噪動,對政府離心離德,與管治者愈走愈遠,對董建華政府將做成極大傷害。
高官們怎樣總結經驗教訓,是努力修補裂痕,還是撕裂得更大更深,要看他們的技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