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 - 吳靄儀

國破山河在 - 吳靄儀

立法會辯論二十三條立法,聽司徒華及何俊仁兩位民主黨議員發言,肅然起敬。華叔談的是過去中國內地政治運動對人民造成的災害,何俊仁談的是怎樣循推動人權的途徑尋求建立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國家。帶出的訊息,是為國必須以愛民為本,國家利益不能凌駕於人民之上。
使我想起少時愛李白的不羈,不耐煩杜甫的沉悶,但母親監督之下,竟然也背熟了兩首杜甫的五言詩。其一是《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其二是《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竟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何當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文字淺白,情意深厚。愛國詩人,為保衞國土不吝嗇一己生命,但時刻不忘的是人民的苦難、人民付出的沉重代價。杜甫、陸游、辛棄疾──我們自小熟悉的愛國詩人,反映的都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這也正是中國文學偉大之處。
我父母親年輕時逢戰亂,感受終身難忘,教女兒也選擇了這種詩詞。古代詩人沒有現代人權、自由的詞彙,然而詞意是一樣的:個人的生存權利、家庭團聚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強調這種追求幸福的權利時,詩詞是不是「顛覆」?是不是「煽動」?這麼有力地描繪「爺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算不算倒國家的台?當夜辯論的不是誰愛國誰不愛國,而是愛國是忠於政府還是忠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