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分析系統應該個人化

英之見:分析系統應該個人化

日前與某上市公司管理層會面,談到現時他作為主席,卻遠比以往自由,這一點令他頗為自豪。筆者也相當認同他的看法,傳統思想可能認為公司最高領導人要親力親為,最好一星期6日留在廠房,然後周末陪客打高爾夫球,愈忙代表公司愈好,但現代管理講求系統化,如果某一個人太過重要不能抽身,反而是危險的象徵。最高領導人留些時間思考大方向及決策問題,總比無所不管為佳吧。
這番話令筆者聯想起當年初出道之時,利用技術分析寫外滙買賣策略的日子,其中一位上司花了不少心思,希望設計出一套技術分析買賣系統,目標是除掉主觀的成份,令任何人在面對同一走勢之時,所作的決定也是一樣。

信奉權威不如自創
設計一套系統不是易事,筆者也不知其後發展如何,畢竟就算成功,筆者也沒有理由去免費分享。但這個思考方向其實是正確的,技術分析是一門藝術,主觀成份極重,但卻也有條件除去主觀成份變成客觀買賣系統,重點不外是命中率而已,試驗設計一套長線有錢賺的系統,應是技術分析狂熱者的終極目標。
香港甚多技術分析信徒,但一般初哥最常見的錯誤,是信奉書本或權威,例如股價突破三角形會如何如何,跌破10日線又如何如何。在盲目跟隨這些技術分析準則的時候,可能心目中完全沒有概念,某一形態或訊號的準確程度如何,例如10個頭肩頂,到底有幾個真的是轉勢訊號,然後再有幾個真的會到達量度目標?筆者相信甚少人有答案,可是卻有極多人會迷信所謂定律。
筆者近年較少花時間鑽研技術分析,是相當倚賴過往經驗去解讀圖表,雖說是無招勝有招,卻變成了過度倚賴了人的因素,希望改變了工作性質後有更多時間將分析系統化。讀者本身也不妨循此方向思考,應該要制訂自己的分析系統,才能戰勝大市。
黃國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