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儲蓄存款接近零利率下,銀行及保險公司推出的高息儲蓄式計劃如雨後春筍,但消費者委員會發現不少銷售人員未有理會產品是否適合顧客,言詞不盡不實,該會建議消費者應充份掌握足夠資料及衡量個人情況,才作出購買的決定。
消委會於今年十一個月共接穫二十宗有關的投訴,惟去年並沒有這些投訴,該會遂研究了十項儲蓄計劃的基本資料,發現每種計劃均有不同的保障金額及範圍、計劃年期及預期退保價值等,但這些「目標儲蓄」計劃實際上是保險計劃,每月供款已包含了保險費用。
消委會又以顧客身份與銷售人員傾談,發現部份的銷售手法有誤導成份,例如以誇張手法促銷,聲稱有「高回報」或「終身受保」等。
但這些定期供款的計劃投保年期長,高回報的「紅利累積息率」不等於實質回報率,而一旦退出計劃須扣除手續費,又不可取回全部供款等,可是職員及保險經紀並沒有解釋清楚,甚至不少職員自製單張宣傳,但內容誇大,消委會呼籲市民不應盡信。
消委會又提醒,市民投保時必須留意細節或諮詢其他人士的意見,並建議長者、收入不穩定、面臨減薪及擔心隨時被裁的人士不適宜隨便投保。
消委會也呼籲,銀行及保險公司應該加強內部監察,及為推銷產品的員工提供更完善的訓練。金融管理局發言人稱,目前正與消委會研究調查報告,若有需要會要求有關機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