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多國混亂的經濟狀況、沉重的債務及危如纍卵的金融體系,始終是一枚難以拆卸、隨時一觸即發的計時炸彈。
委內瑞拉早前發生全國大罷工,令這個全球第5大石油出口國原油生產幾乎停頓,大大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後遺症尚未浮現。
阿根廷除於7月期間無法償還到期債務外,政府政策進退失據,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翻天覆地,自從貨幣被迫自由浮動後,可謂「未好過」,通脹惡化、失業率亦已攀升至超過20%,經濟堪稱搖搖欲墜。
至於佔南美總產出接近三成的巴西,慶幸早前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300億美元分期貸款援助,有錢還債,才能避過一次可能變成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令人關注的是,工黨領袖席爾瓦(LuladaSilva)剛勝出成為下一屆新總統(將於明年1月履新),是否能履行其競選時向國民提出「改善民生、增加就業」的承諾?又有沒有這個能耐解決國內種種難度極高的問題,實在令人懷疑,好壞直接影響巴西甚至整個南美未來經濟發展,所以至為關鍵。
然而在席爾瓦未走馬上任之前,巴西金融市場已呈現一片混亂,貨幣雷阿爾(Real)兌美元持續滑落,全年至今跌超過40%;短期利率則常高企在20厘以上,巴西國庫債券孳息一直高過美國聯邦債券息率約1600基點(即16厘),在如此情況下,試問經濟又怎會有希望?
更令人擔心的是,儘管短期利率高企,但通脹率卻不跌反升,消費物價和批發物價按年飆升超過10%,假若無法將其猖獗升勢壓抑下來,必將影響已正在下跌中的外資直接投資,屋漏兼逢夜雨,形勢頗為不妙。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