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接20宗投訴<br>中醫預繳服務無王管

消委會接20宗投訴
中醫預繳服務無王管

【本報訊】有女病人預繳了二千元接受一間中醫診所十次的針灸療程,針灸後手腕持續出現疼痛,要求退款但遭拒絕,該中醫診所只同意為其轉用電針治療,女病人仍感不適,最終要到政府診所的骨科專科接受治療。消費者委員會強調,現時沒有法例監管預繳式服務,消費者宜先了解這些中醫療程是否適合自己,才考慮惠顧及付費。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吳馬太表示,今年首十一個月共接獲二十宗這方面的投訴,除有消費者投訴無法取回預繳的款項外,更有中醫診所借「義診」的名義濫收病人近千元費用。
消委會抽查市面十四間中醫診所,發現半數均設有預繳式優惠計劃,市民一次過繳付指定數目的療程收費較逐次計算便宜一成至兩成半,也有中醫診所推出會員優惠計劃,年費五十元至三千八百八十元不等,但這些優惠通常附有限制。被抽查的診所中,有四間不設退款、三間有使用限期、一間不可轉換醫療服務。

中醫院名不副實
此外,有三間自稱為中醫院的診所實質上只提供門診服務,而消費者參加中醫診所的免費講座時應要留意診所有否誇大某些疾病的治療成效,及有否極力推銷其出售的藥物,切勿貿然答允接受即時診治或檢查,應考慮到別處尋求其他合資格醫護人士意見。
吳馬太強調,鑑於現時沒有法例監管預繳式消費服務,市民在參加前須審慎考慮,因為一旦診所結業,或欲在中途退出,會招致損失。消委會提醒市民最好逐次看病後,滿意服務才參加計劃,並要注意有關中醫是否表列中醫。

收費由市場主導
衞生署回應稱,《註冊中醫專業守則》及《表列中醫守則》均有提及中醫專業服務的收費問題,例如不可利用職權收受利益等,但原則上中醫治療服務的收費或繳費形式主要取決於市場需求,而中醫應選擇最能符合病人醫療利益的藥物,以及處方必須符合專業標準,不得濫用藥物。香港中醫學會認為,中醫診所的收費應該公開,但強調「療程優惠」及「會員制度」只是部份中醫診所的經營手法,在不違法的情形下應是許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