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數碼鴻溝 政府袖手?

傳訊四圍炳:數碼鴻溝 政府袖手?

電訊管理局的網頁刊載了一段「第三屆全球規管者年會」的消息,該會緊接着亞洲電信展在香港舉行。筆者不清楚該組織的背景,但據網頁介紹,屬ITU(國際電訊聯盟)電信發展部所辦,該組織視如何縮窄數碼鴻溝為重要使命。換言之,這群日理萬機的規管者對數碼鴻溝這類話題,似願意肩負上責無旁貸的擔子。

硬件設備 略見成績
自數碼科技日趨普及,互聯網成為生活重要部份,數碼鴻溝問題即為人關注。首先提出的是學者和從事社會服務人士,及後才受政府重視。
事實上,數碼鴻溝是一個人道主義的科技議題,學者自然好此道;以資本主義價值為核心的政府,本應對此無甚興趣,可是眼見坊間熱烈討論,政府也不能坐視不理,惟有透過這種開會喝咖啡方式,表示對子民的關懷。

財赤威脅 投資不再
其實,香港在改善數碼鴻溝的硬件方面,也算做了點工作。社區中心和圖書館已經配置了電腦設施;地鐵站和九鐵站內也放了生活易;還有為數不少的再培訓電腦課程;老人組織也辦了不少相關的電腦班,傳媒對此也曾廣泛報道──這些都是年前科技熱下,各部門為免落伍,不能不做的標準舉動,況且當時企業贊助十分普遍。
不過,現時經濟不景,政府在財赤下過着緊日子,那就另作別論!當每個政府部門也喊窮,在財政司的一串開支清單中,數碼鴻溝根本佔不上任何位置。

除卻硬件,數碼鴻溝也是文化的問題。上一代難以想像,對着電腦便可以交電費、交水費;正如我們這一代也難以想像,對着電話玩徵友遊戲有何樂趣!上一代潛意識對電腦恐懼,解決並非易事,移風易俗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政府可以做的不多。
最後一提是生活易。生活易是近年政府外判服務的一大項目,由和記與康柏的合資公司經營。政府的概念是希望由私營企業原則經營,意圖用商業收益補貼電子政府服務的支出──換言之,希望用商業收益補足解決數碼鴻溝所需。

外判服務 無盡補貼
可惜的是,合資公司的重點還是放在高利潤的商業服務上,電子政府服務還是其次,筆者每次看見地鐵內的生活易機器,總被七彩的商業宣傳覆蓋着,好不容易才認出機器原貌;而且,合資公司似乎仍未能收支平衡,據當年協議內訂,當服務達到某使用量後,政府要為電子服務逐項作出補貼,似乎是個無底深潭。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