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迷,赤字八百億,失業高企,樓價力托也不升,同時間,區內其他省市表現良好,競爭力、發展的勢頭有增無減,香港是否無藥可救,成為一個天天在倒退的城市,甚至成為中國的負累?還有甚麼方法可以救港,可以重振香港的聲威?
香港是一個病重的城市,需要的是治重病的藥,而且用藥的時間是再不可以拖延。報章刊物天天都在評論,各界有識之士都盡力發表意見,但可惜全部都是微觀之見,都是治標不治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會引起爭議,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更何況所謂評論的出發點,十之八九是從一己的狹隘利益作出發點,根本就不會解決整體問題。
財赤嚴重,自自然然想到要節流,於是就要大減公務員的人工,甚而是瘦身裁員。筆者問,最大件事亦只是減到九七年的水平,那也只是減百分之四到五,也只是節省了七十億,解決得了八百億的赤字嗎?
公務員一定反對,筆者也不能怪責他們,資本主義社會誰人不自私?不保護自己的利益?自私是天公地道的事,也是香港成功之道。中下級公務員只是普通不過的打工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月尾一份糧就是生命,養妻活兒,供負資產樓,個人使用,都靠份人工,又不是不用做,經濟衰退又不是自己的錯,為何責任就在中下級公務員?
誰不知董伯與阿松有困境,但他們是手握大權,年支過百萬高薪的人,搞到香港如斯困境,就連一句道歉自責的說話也沒有,就將責任推給別人,如何可以令下面的人信服。更壞的,董政府內的殖民地遺下來庸官,又再故技重施,利用抹黑,利用親政府的輿論,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法對公務員施壓。
但這樣做也解決不了財赤,加薪俸稅,減免稅額,會令到更多負資產的打工仔支持不下去,走上破產之途,減綜援令到失業者失去重投社會的支持,更多人因為受不了窮困而自殺,加利得稅?在這個經濟環境之下,還有多少企業有「利」可供交稅?
利得稅是先有利然後有稅交,亦所以,解決財赤的要點是令到經濟重回興旺,而不是這裏減,那裏裁。董伯與阿松以私人機構會計員的思維管治政府,將公共行政當作一個商營企業治理,焉能不敗!
還是說如何用重藥吧,這是阿松明白,所有懂經濟的人皆明白的重藥,只看港府是否敢下決心,就是讓港元與美元脫鈎,脫鈎之後,港幣自由浮動,預計會大幅貶值兩成到三成,全人類在不知不覺間減薪三成,毋須再作任何爭議。
那時物價會重回通脹的軌道,因為所有入口貨品都會加價。有實力的打工仔紛紛轉工,找尋肯出高價的僱主,生產成本大幅下降,資本家重燃投資的意欲,甚而爭機會,爭人才,香港的競爭力重現,負資產者很快可以鬆綁。
阿松是脫鈎派,他早已有意無意表達此意。反而保守不敢冒險的是董伯,而筆者認為重藥救港的第二招,正是更換特首,這是本欄多次鼓吹的。不換特首,香港是無藥可救的!
王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