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在與胡錦濤會面時及其後談到香港傳媒,他的語言及表現,不能不使人對他的個性與氣度,重新估計。過去人們多認為董伯只是「老懵懂」,或能力不足,但相信他仍是個寬厚的「好人」。可是這次,他在胡錦濤稱讚香港傳媒的敬業精神之後,竟對胡錦濤說:「我覺得中央政府對處理傳媒很寬鬆」,其後在返回酒店會見傳媒時,又說,「我對傳媒各方面,有我的看法,不過今天不同你談這個問題。」又特別指《蘋果日報》記者說,「就是不同你談。」
「有看法」,意思當然是有不滿的意思。而特別指《蘋果日報》,當然就是特別對《蘋果》經常對他作負面的報道或批評不滿,以致即使中國國家領導人稱讚香港傳媒「敬業」,他的反應竟是中央政府「很寬鬆」。很明顯,董伯對傳媒的負面報道與批評,憤懣之情已溢於言表。
董伯在香港執政,三司十一局都在他統帥之下,政務司司長已不是公務員之首;行政會議也在他的掌控之下,行政上已沒有制衡他的力量。立法會由他通過將兩位政黨領袖拉入行政會議,而掌握了立法會多數的投票部隊,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制衡也形同虛設。
唯一可以制衡董伯的力量,只有傳媒。由於過去五年多,董伯的政績敗劣,傳媒即使作平衡報道,也大都是負面消息,除非如中方喉舌似的作歌德式報道。至於評論,自然也是毀遠多於譽。
如果董伯是位寬厚的領導者,對負面報道或批評,說得對的自然應虛心接受,深入檢討,「有則改之」;說得不對的,也應抱「無則加勉」的態度,想一下為甚麼別人會有這樣的誤解。而不是指港台的「頭條新聞」是「低趣味」,表示對傳媒「有看法」。
古人說,「宰相肚裏好撐船」,意思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其胸襟、氣度至為重要。
首先,因為居領導之位,無論怎樣公正地處事,也總會「順德哥情失嫂意」,難免有種種批評的聲音。批評若過於激烈,甚至會有毀謗之詞。領導者對這些批評或毀謗之詞,必須有容人之量。若動輒發怒,甚至將批評者治罪,那麼其施政幾乎是注定會失敗。唐太宗之所以在歷史上建立「貞觀之治」,最主要的就是能夠虛懷納諫,即使語涉訕謗,也能容忍。
其次,一個人所知有限,作為領導者,必須善於「聆聽」才能應付及處理各種各樣不同類別的問題。而「聆聽」,又必須是「兼聽」,而不是「偏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董伯若每天陶醉在《文匯》、《大公》的讚歌聲中,他的施政豈能不是一個黑暗世界?
其三,氣度與胸襟,實是有信心的表現。澳門特首何厚鏵這次與記者交代述職成果時,一開始就說:「不用客氣,來吧!」一口氣回答了二十多分鐘的提問,就是有信心的表現。相反董伯說對傳媒「有看法」,又不肯說他的「看法」,扭扭揑揑,表現出他對自己的施政沒有信心。
有信心、有氣度、能兼聽的領導者,不一定成功。但沒有信心、器量狹窄,只要偏聽的領導者,則一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