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務實投資理念重臨

平心而論:務實投資理念重臨

從來股市大起大落都隱含「尚虛」和「尚實」的因素,大抵在股市低迷(熊市期間)作投資的股民都是腳踏實地的一輩。他們精打細算,把投資對象算計得一清二楚,生意屬於穩定可靠,盈利要持續增長,股息也應不俗,一切以財務數字為依歸,具此條件才能吸引股民把口袋的錢拿出來,這是尚實投資的典型,也是人們口中的價值投資者(valueinvestor)。
與此相反的是,在股市大旺時(牛市),股民都尚虛,喜歡那些能編造最美麗夢想的公司,愈是虛無愈摸不着邊際愈好,因為只有虛無才能編造無止境的夢。注重盈利和資產被視為落伍,實際的財務數字被不負責任的預測數字代替,於是股民在虛幻的泡沫打滾,這是不理性的投機代表。
綜觀近代美國的股市興衰,「尚虛」與「尚實」的交替表現得很清楚。在50至60年代,戰後不久,各種大小工業興旺,一方面是供國內需求,另一方面是出口供國外戰後重建之需,那些具盈利的工業股表現良好。

純炒概念不可長久
到了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了以發行股票收購公司的併購潮,所收購的公司種類五花八門,理由是旗下不同企業有不同業務周期,互相平衡抵銷,所以母公司理論上不受商業周期影響,盈利應持續增長至永遠。這種概念愈炒愈烈,到後來那些母公司被稱為綜合企業,PE竟可達數十倍,那時任何大公司一旦有機會成為綜合企業,股價便炒上天,這跟96至97年的紅籌概念何其相似。到後來概念破滅,綜合企業的PE變成最低,直至現在仍是。
80年代的牛市由收購那些股價低殘但資產值高的公司,然後分拆資產出售開始,這是不折不扣的務實投資法,因為整個投資重點是「收買佬」精神,完全沒有絲毫「虛」的成份。收購的對象最初是以那些由天價掉下來的綜合企業,取其價廉兼易分拆也。最初作此投資的人莫不大賺特賺,但當此概念被炒熱,加上可以發行垃圾債券集資作收購,於是一些稍有分拆概念的企業,其股票便被瘋狂搶購,股價大升,但即使搶購成功,也因分拆出來的資產成本拉高,變得虧損慘重。基本上,87年股災結束了這個以垃圾債券催生的收購分拆年代。

科網泡沫教訓深刻
到了90年代,美國企業努力在提高生產力(productivity)下工夫,造成整個90年代美國生產力有飛躍進步,結果美國經濟可以享受低通脹兼經濟持續增長的局面,股市也隨盈利穩步增長。但到了98年後,人們正深信「新經濟」把4年一次的經濟周期永遠打破,所以對經濟衰退毫不在意,科網的虛無觀念正適時茁壯成長。正在陶醉10年牛市的股民,對這極端虛無的概念趨之若鶩,科網的股價也被追捧至完全非理性地步,其結局也像以往的股市循環一樣,泡沫爆破後,股價掉了90%的比比皆是。
3年來,美國股民仍在努力擺脫科網後遺症。對任何「虛」的東西都避之則吉,有大量迹象顯示,有膽量入市的股民,都以選擇有穩健盈利和股息為主。經過近40年的循環,盈利和股息再次成為投資的主要考慮,相信這種務實的投資理念會影響全世界股市,香港也不會例外。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