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守口如瓶是為官的金科玉律,已上任五個多月的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肯定不合格,她在還未正式上任時已公開叫公共交通減價,上任後又不斷提出大膽新構思,肯定已在港府內外、上下開罪了不少人,可是她偏偏又是民望最高的問責局長,而她也似乎愈做愈起勁。 記者:麥志榮、謝穎詩
【本報訊】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研究推遲特首董建華的基建計劃,除直通內地的區域快線外,所有新客運鐵路計劃,都會交行政會議討論是否押後。她又推翻港府過去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策略,並指鐵路並非唯一的環保交通工具。
據悉,該四條將押後處理的鐵路分別是上環至堅尼地城的西港島線、港島南區鐵路、穿過中環灣仔填海區的北港島線、連接西鐵至落馬洲的北環線。廖秀冬會同時研究改用載客量較低的輕型鐵路的可行性,減低興建鐵路的成本負擔。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港府內部有意見認為趁現時通縮,工程成本下降,應該盡快展開新基建工程,而特首董建華也同意,認為經濟好轉後,有新基建配合,經濟便會「起飛」。雖然她認同這種觀點,但卻覺得「人口增長嘅壓力唔係咁迫切,起鐵路要等一等。」
她又說,以往運輸策略是以較環保的鐵路作為骨幹,但其實鐵路雖用電力推動,本港發電廠卻仍然燒煤,反而路面的車輛由於科技進步,排污量近年逐步減少,例如的士已改用石油氣,鐵路已非唯一的環保交通工具。
她又指出,鐵路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除了本港使用的重型鐵路外,外國有不少不同類型的鐵路系統,一些載客量較低的鐵路,可節省成本負擔,應研究是否適合引入本港。
廖秀冬表示,新鐵路計劃中較迫切的是連接內地的新過境鐵路區域快線,但目前廣東省內部對新鐵路的接駁點仍未有共識。
鴻運地產董事總經理田國強認為,鐵路計劃押後對港島西區及南區豪宅如寶翠園等的樓價不會有衝擊,但對區內中下價樓宇的升值潛力影響最大,如鴨脷洲海怡半島若有鐵路經過預計會有兩成樓價升幅,計劃押後就失去升值機會。
中西區區議員陳財喜稱:「西區居民等鐵路等到頸長。」現時區內早上繁忙時間巴士班次不足,往銅鑼灣的小巴收費高達十三元,政府應盡早興建鐵路。
地鐵發言人表示,較早前向港府提交西港島線、北港島線及南區鐵路的建議書,目前仍等待政府回覆。九廣鐵路公司發言人表示,新鐵路興建的先後次序由政府決定,但長遠而言希望西鐵可連接東鐵組成循環鐵路網絡。
另外,對於地鐵拒絕與九鐵合作提供轉乘優惠,廖秀冬表示,地鐵董事局並未作最後決定,她已要求地鐵管理層重新研究轉乘優惠計劃,而轉乘優惠未必一定造成收入損失,「兩鐵轉乘優惠可能會搶走巴士乘客,唔一定輸!」
她表示,公共交通工具票價調整機制研究快將完成,機制會定出公共交通機構純運輸服務的合理利潤指標,但不會與消費物價指數掛鈎或設定利潤上限,機制同時訂立一套減價或加價的方程式,方程式內包括幾項影響公共交通盈利的因素,如燃油價格、工資等,並確定每項因素的所佔的百分比。
她強調,定立票價機制並非干預自由經濟,而是本港經濟結構已改變,例如地鐵以往的盈利大部份來自地產,但隨着地產市道下跌,盈利會不斷減少,以往的票價模式必須改變作出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