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策略:<br>投資門外漢宜選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

理財策略:
投資門外漢宜選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

Jason去年剛大學畢業,現在是一間建築公司的見習生,月薪為8500元。回想起畢業後好不容易才找到現時這份工作,令他體會到今日的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要成功及維持競爭力,便要不斷增值自己。因此Jason決定為自己訂下一個儲蓄計劃,冀望在35歲前有足夠資金在香港修讀碩士課程。但他對投資一竅不通,亦難以抽空觀察市場狀況,更遑論為自己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因此,他尋求財務策劃師的協助,希望及早訂下財務計劃,達成自己的心願。根據Jason提供的收支情況,扣除每月供養父母的2500元及4000元生活費,每月可供儲蓄的薪金便只剩下2000元。

現今社會知識領域愈趨廣泛,不斷進修、自我增值,已經成為升職加薪的必要元素,而由於近年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自我增值甚至成為了保住飯碗的靈丹妙藥。根據政府最新的數字,2002年八至十月的季度失業率為7.2%,失業人口約35萬餘人。在失業率高企下,學歷的高低變得更為重要。近年來,百多人爭一個空缺,又或高學歷人士申請只需低學歷職位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為了達到增值自己、終身學習的目標,訂下理財計劃實在刻不容緩。但市場上的儲蓄或投資產品多不勝數──銀行儲蓄、保險儲蓄、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等,容易令人眼花繚亂,如果對投資不太熟悉,又難以抽空觀察市況,要尋求較理想回報,不妨考慮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

投資者 分兩類
在投資理念中,投資年期愈長,風險的承受能力愈高;相反,投資年期愈短,風險的承受能力愈低。正如Jason一樣,假如他投資的目標是希望在十年後能報讀碩士課程,便應在投資階段初期採取較進取的策略,保持增長潛力;到了中期以後,便應選擇較審慎的投資組合讓資金保值。但香港人普遍比較忙碌,要定期為自己轉換及調配投資組合實在困難。
此外,香港的投資者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投資者會緊貼市場狀況,不會長期持有某類投資產品,並透過不斷買賣,投機性地令資金增值。但根據美國數一數二的投資專家彼德.林治指出,他並不主張這類“MarketTiming”的投資方法;第二類投資者則會採取長期持有(BuyandHold)的策略,但卻未能按自己不同時期的目標、承受風險能力而轉換及調配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

先進取 後保守
「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由專業基金經理負責管理,他們會代投資者研究市場狀況及調配其投資組合的資產分配,務求在投資的目標期內,盡量為投資者爭取最理想的回報。
一般來說,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會在投資初期將大部份資金放在股票等較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上,小部份則放在債券及貨幣市場證券等較低風險的投資產品。因此在投資初期,投資組合會較為進取,為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但隨着時間過去,投資組合會由較進取轉為較審慎的組合。到了投資後期,大部份的資金會放在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上,而高風險投資的比例亦會降至最低,從而減低風險及達到資金保值的目標,務求讓投資者在目標期屆滿時,能享受到先前所賺取的合理回報額。
右圖是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調配資金的例子——由較進取轉為較審慎的組合。
根據Jason的個案,現時在香港修讀碩士課程的費用約為20萬元,假設通脹率是5%,Jason在10年後修讀碩士課程的學費約為32.5萬元。假設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每年平均回報率為8%,若每月定額投資2000元,10年後,Jason便可取回大約36萬元。這類型的基金會在初期採取較進取的投資策略,而後期較為接近目標投資年期之時,投資策略會轉為保守。此外,Jason對投資既然一竅不通,自然難以緊貼市況。他大可透過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進行有規律的儲蓄,而毋須為尋找最佳入市時機而傷腦筋。他只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定下儲蓄額及投資年期,並持之以恒,要達成心願並非難事。但策略性資產調配基金只是一種長線而具策略性的投資方法,並不能保證「必勝」。讀者可以請教財務策劃師徵詢專業意見,為自己訂立一個妥善的理財計劃。
本文由滙豐供稿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本文資料不應被視為建議或推銷本文所述之任何投資產品及項目,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請參閱個別投資產品及項目的銷售說明書及資料概覽文件,以便獲取有關資料。本公司並不保證本文內容是否完整,如對本文內容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