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生活工資才能自力更生

設生活工資才能自力更生

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表明來年度的綜援開支會凍結在今年度的一百六十億元水平,顯示政府有意為綜援的開支封頂。綜援的開支由2000/01年度的一百三十六億,急升至今年度的一百六十億,在巨大的財赤下,政府希望將綜援封頂,在財政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先不討論有關政策目標是否合理或符合公義原則;只討論綜援開支封頂是否可行。首先我們要問,有甚麼政策工具能令綜援開支封頂及要有甚麼配套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兩年來綜援金額已經凍結,綜援開支上升的唯一原因是綜援個案增加。綜援個案增加主因是香港經濟下滑,造成失業嚴重、開工不足,以及低技術勞工的收入大幅下降,令失業及低收入的綜援個案上升;加上香港人口持續老化,在沒有全民性退休保障制度下,老人領綜援的個案亦持續上升。
若我們能有政策工具令香港的經濟復甦,減少失業或保持現時的失業率不再惡化,或令香港人口老化的程度下降或不增加,我們便可以真正為綜援封頂,可惜,我們正缺乏有效政策解決這兩大結構性問題。這兩大問題一日不真正解決,領取綜援的個案仍會處於上升的軌迹,綜援開支又怎能封頂?

削綜援無長遠效用
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提出,一是削減綜援金額百分之十一點一,二是將綜援分拆成為不同部份以照顧有關人士不同的需要,希望藉此令綜援開支不再增加。但我相信這兩項政策只能在短期內減少綜援開支,中長期效用並不明顯,長遠來說,綜援的開支還是會繼續增加。
現時政府的思路是削減綜援金額,一方面可即時減低開支,更重要的是盡量避免出現「領綜援好過打工」的狀況,所以必須將綜援削減至低於一般低技術工人的薪金水平,以防止人不工作而領綜援,這樣做才能避免綜援的個案數目進一步上升。
我們假設政府成功削減綜援金額百分之十一點一,當然短期內綜援的開支可以減少,但若香港的經濟情況並未真正改善,而政府亦繼續將政策傾斜於金融、房地產等大財團利益,勞資兩方的權力不平衡仍會持續,香港的工資將進一步下降。本來綜援制度的作用可說是「最低工資的替代品」,因為若工資低於綜援,工作便沒有吸引力。綜援金額的下降,將會進一步拖低香港低技術勞工的收入。
現時低技術勞工的工資水平已下降到一個臨界點,有關工資水平已不能養活勞工及其家人。工資進一步的下滑,可能會令勞動力不能「再生產」,最後還是迫這些勞工,尤其是要負擔家庭的離開勞動力市場,接受綜援的保障。

參考美國相關經驗
所以,長遠來說,要真正解決綜援開支增長的問題,政府必須採取長期的配套措施,為最低收入的勞工設立「最低工資」制度,保證其入息足以養活自己一家人,才能令勞工不依賴綜援過活。而首先可以由政府做起,先設立「生活工資」的制度。筆者曾提議參考美國有關的經驗,規定有提供政府服務的承辦商及承判商必須支付「生活工資」予本身的僱員,令該家庭毋須接受政府援助,亦可透過工作換取基本的生活。
假如有了生活工資的制度保障,令政府外判的工作亦可以維持一家人最低的生活標準,那時我們便真的毋須給予綜援,讓低收入家庭擔任這些外判工作,可以自食其力,自己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