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上京述職,在胡錦濤面前說中央對傳媒寬鬆,教人張大嘴巴不知如何反應。當然董建華說這些話不是平白無端的。
擁董派一貫都不滿香港記者在領導人面前,提問一些讓董尷尬的問題,例如董的民望下跌、又或者董的施政如何不濟。追源究始,導致這些尷尬場面的,正是領導人對傳媒「寬鬆」,明明拍照時間,並非接受採訪,但領導人卻從來沒有拒絕香港記者。有人便批評香港傳媒不識好歹,回報領導人寬鬆處理的,卻是好事不報道,壞事做頭條。
這是中國特色的採訪安排。
中外皆有所謂photocall。重要人物見面或開會,先讓記者進場拍拍照,然後記者離開,會晤或會議才繼續。記者一向很難接觸內地官員採訪,所以自中英前途談判以來,就利用這個拍照時間,高聲喊出問題,官員有時回答,有時不。由於並非正式記者會,一問一答有時不免不夠清楚,場面也混亂。
作為記者,我們很感謝願意在拍照時間回答問題的官員,但如果有其他更正式、更透明的採訪安排,記者一定不會選擇這種「寬鬆」。
香港人真悲哀。特區政府官員們,普遍覺得香港記者在香港領域外,太不給特首甚至官員面子,一點不像外國記者與外國領導人的關係。這是事實。但政府有沒有檢討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况?每一個香港人,包括傳媒,都希望有一個深受自己愛戴的領導。董建華昨日在領導人面前恍如告御狀,他與傳媒的嫌隙就更深了──只要想想,香港有報紙仍然不能獲批准到內地採訪,這「寬鬆」兩字又怎說得出口?董對新聞自由的判斷難免又要被扣分。
難怪特區官員都說《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建議寬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