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改變不了環球經濟大氣候,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改變手中的投資組合──例如暫時將供款轉向一些保證基金,以先求保本為目的。待市場氣氛好轉時,才投入其他選擇上。
近年股市表現平平,不少投資者均轉向投資基金或其他相關的產品。基本上,投資者選擇這些產品,除了分散風險及作長線投資外,另一原因是自己沒有多餘時間去作投資分析。而基金產品的出現,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投資上的方便。不過,由於現時的產品種類繁多,加上環球股市與其他金融市場(如債市、滙市)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變化較過去為大,所以投資了基金或相關產品之後,並非代表可以將之擱置一旁不理,反而更需要定時留意財經資訊,以便在適當時候更新或改變現時的投資策略。
我個人認為,投資基金無疑是一個長線投資方法,但參與之前,應該先訂下一個投資回報目標,然後再因應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及自己所擁有的資金彈性調配,去選擇基金產品。
有些投資者本末倒置,他們會先留意基金過去的表現(例如某基金過去3年的回報是20%),覺得回報吸引便決定投資。其實,這種投資態度頗有問題。第一,基金過去的理想回報並不代表將來可以持續;第二,沒有一個明確的投資目標,萬一客觀條件轉變而影響基金表現時,投資者便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以強積金為例子,相信不少市民手上的強積金投資表現均平平,甚至有的投資組合從開始到現在都是蝕的。究其原因,與環球經濟表現不濟有關。雖然我們改變不了環球經濟大氣候,但我們仍可以選擇改變手中的投資組合──例如暫時將供款轉向一些保證基金,以先求保本為目的。待市場氣氛好轉時,才投入其他選擇上,而並不是任由投資組合價值萎縮而置之不理。可惜,現時不少朋友都採取鴕鳥政策,對自己的供款及投資不聞不問,最終損失都是自己。若果大家先前有一個較明確的投資目標,可能現在的損失相對會減少了;第三,回報與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若果在投資前只着眼回報而忽略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最終可能得不償失。
此外,為了迎合市場的要求,現時市面出現不少與投資相連的保險產品。基本上,這些產品在提供人壽保障之餘,也給予參與者另一個投資渠道,理論上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不過,有一點大家要留意的就是,這些保險產品回報往往與投資市場(如股市)回報掛鈎。保單持有人萬一股市表現欠佳,會直接影響參與者日後可得到的回報,無形中已承受了投資市場的風險了。所以,當投資者考慮參與這些保險計劃時,千萬不要將之視為傳統保險,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並看看能否符合自己的投資目標。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