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愛吃麵。那些名稱都很樸素。在某店,見「羊燴麵」、「打鹵麵」、「爛肉麵」……
心想,這個「爛」字,乍看相當負面,「腐爛」、「糜爛」、「蒸漚瀝爛」,都引不起食慾。
不過爛肉麵是百姓飲食。據說盛鹵汁家家都用大缸盆,每天淨爛蒜(也是「爛」)就得砸好幾斤。把肉拆骨煮得酥融可口,這些肉與汁下麵,別有風味。
上名店吃羊肉泡饃,他們會標榜「肉爛湯濃」。這是火候。
廣東的鹹肉糭、裹蒸糭,靠的甚麼?如果裏頭欠一塊幾乎爛掉的五香五花腩肉,全盤失色,不吃也罷。
在山西,晉菜中有一道喚「拔爛子」,也是以「爛」掛帥。
它的材料很土,不過是土豆(馬鈴薯)和紅蘿蔔。把這兩樣給刨成絲不成絲茸不成茸的,疙瘩疙瘩,然後蘸粉加調料去蒸熟,再上桌涼拌。
中國很多食物,如棗泥、蓮蓉、豆醬,那些黃褐之色我覺得特別爛,爛泥一樣。卻好吃。還有「豆板酥」,就是蠶豆雪裏紅煮爛了凝成方塊,像鴨子爛糞,何酥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