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配給1955年取消<br>米商管制47年小圈子圖利

日治時代配給1955年取消
米商管制47年小圈子圖利

香港在日治時期(1942年)開始配給食米,戰後物資短缺,配給制度至五五年才結束。當時港府規定,只有公務員或是能證明已居港七年者,才獲發米票領取白米,由於港府自行入口白米配給,幾年間累積虧蝕高達一千三百萬元,當時財政司岐樂嘉在立法局表示,若繼續實行配給制,需加稅彌補損失。
為解決財政負擔,港府決定於五五年放寬食米進口,食米可自由買賣,但只有獲當局認可符合財務條件者,才可進口食米,並需負責儲存足夠本港居民四十五日食用的白米。

金鳳牌最有名
從事白米生意數十年的食米供應商聯會會長林棠表示,當年頂級白米,大約幾毫子一斤,普羅大眾通常到雜貨舖買散裝米。至於大戶人家,則多數購買八十斤裝「麻包米」,當中又以由第一代「米王」陳維信經銷的金鳳牌最有名,林棠稱,時至今日,金鳳仍是雜貨舖名牌,每斤售價五至六元,較其他普通牌子,售價高出三至四成。
雖然實施管制措施可確保食米供應量穩定,但卻形成一個半封閉式的食米市場,只有原有經營者離場,港府才會接受新申請,過去四十多年來,入口商只由二十多個增至四十多個,由於缺乏競爭,故雖然過去幾年港人食米量下降,入口價也下跌,零售米價卻無顯著下調。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