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一向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糧,多少人日夜為生活奔波,為的只是安安樂樂吃一口熱騰騰的白米飯。過去半個世紀,香港人在港府實施的食米管制政策下一直食貴米,近年泰國米進口價每公斤約三元,但賣出價高達七元。不過,明年開始,食貴米的日子會成為過去,食米管制政策將於本年底畫上句號。 記者:羅偉光
【本報訊】明年一月一日起,港府為實行食米貿易自由化,全面開放食米市場,包括百佳超級市場、美心飲食及陽光一代等大財團,已向港府登記成為食米入口商,進軍食米市場。業內人士預料,超市直接入口食米,零售米價可能大幅下跌兩至三成,部份中小型米行勢將結業。
「以前就好似喺間溫室入面遮陰,𠵱家就自由搏擊,係考真功夫嘅時候。」面對大財團加入競爭,食米供應商聯會會長林棠形容,明年食米市場會混戰連場。
其實米業近年不斷萎縮,根據工業貿易署資料,近年本港入口白米量反覆下跌,由九七年三十四萬公噸,減至去年三十三萬公噸,人均食米量由六十年代每年一百二十公斤,下跌至去年的四十七公斤。以每日食米量計,六十年代港人平均日食五両米,即大約三至四碗飯,至今日食不足二両米,大約只是一碗飯左右。
市場前景不佳,但大財團仍摩拳擦掌,因為這門生意實在「好搵」。去年泰國米平均進口價約為每公斤三元,但在超市出售的袋裝泰國米,每公斤售價一般達七元或以上,因此食米管制政策取消,大財團即搶先入市。如果米價明年下調,可能造成通縮擴大。
港府由五十年代開始實施食米管制方案,符合財政條件者才獲進口食米配額,令入口商變相擁有專營權,港府九六年中開始檢討食米管制政策,不過進展緩慢,至九八年周德熙出任工商局局長,局面才出現突破。
原來周德熙上任後,多次參加世貿組織會議,面對其他國家質疑香港仍實施食米管制政策,他遂下令盡快完全開放食米市場。有米商卻對此耿耿於懷,「周德熙去外國同人講,香港實行完全自由貿易,點知俾人窒佢食米入口重有限制,佢要威,結果迫到我哋冇啖好食。」
面對港府堅決推行開放市場政策,米商聯手反抗,經一輪拉鋸後,食米業諮詢委員會終於在九九年通過,在○三年完全開放市場。「三年過渡期係畀有大量存米嘅大米商逐步去貨,減少損失。」知情人士透露。
根據新的入口食米制度,明年開始港府會取消所有申請成為入口商的規定,只需每季向港府申請,便可「入場」做生意。截至本年十月,共有七十八間公司提出申請,除了原有的四十二個米商外,新加入者包括百佳、美心等大財團。
有米商指出,超市直接入口食米,肯定會以減價戰促銷,「大財團手法一向係以本傷人,之後就加番價搵錢。」預計米價將會下調兩至三成。
百佳超市發言人說,現時未有任何減價計劃,另一超市惠康則態度審慎,發言人稱相信食米價格有下調空間,會視乎市場情況,才決定是否自行入口食米。至於「米王」林炯燦的上市公司金源米業,發言人表示對於米業市場開放問題,暫未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