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正聯合三大研究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團體,集思廣益,向特首董建華提出加速發展「大珠三角」的具體建議。曾蔭權更計劃邀請珠三角的9名市長來港開會,直接商討合作機會,促使本港成為「珠三角營商中心」。
政府消息人士對本報說,本港共有四股主要力量推動「大珠三角」的發展,除港府外,還包括利豐(494)主席馮國經為主要贊助人的「2022基金會」、吳光正出任主席的貿易發展局,以及7月才成立、由DHL(香港)主席鍾普洋任主席的香港珠三角基金會。
消息人士稱,曾蔭權上月底與貿發局到日本推銷「大珠三角」概念時,日商反應熱烈,當中以中小企反應最佳,令曾蔭權受到很大鼓舞,故將會把有關概念推動至實質政策層面,部份會在董建華1月8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
曾蔭權更計劃邀請珠三角9名市長來港開會,具體商討與港合作的商機及聯合招商計劃;消息人士說,曾司長在日本已不是純粹講概念,而是具體到探討9個城市的各自強項是甚麼,與香港有甚麼協同效應,例如深圳和珠海可以作為本港的研究中心,本港則為兩地的研究尋找國際資金來源。
事實上,曾蔭權近期在公開言論中,已借用了各個珠三角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例如他提到的「一程三句鐘」,實際上是「2022基金會」即將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的「Magic3hours」(或稱「三小時效應」)。
負責制訂該報告的香港大學教授恩萊特(MichaelEnright)在撮要中提出,本港的廠家及經理傾向投資於距港僅3小時行程的廠房,國際買家同樣有這3小時的限制。
服務供應商也表示,不會為3小時行程以外的地區提供服務。
由於珠三角西部與本港的連接遜於東部,影響珠海及中山的發展,這從1980年兩地的GDP高於深圳、但到2001年深圳GDP則是兩市的三倍半可見一斑。
因此,該報告認為有需要興建港珠澳大橋,如果連接西部可以把兩地區的GDP差距拉近12%,西部的利益將會在一年內抵銷200億港元的投資成本。
消息人士續稱,港珠澳大橋雖然有巨大利益,但即使立刻「上馬」,最快也要2007年才建成,面對來自長江三角洲的競爭,「大珠三角」即時的對策是結合9個城市力量,聯合招商,促成本港成為「珠三角營商中心」。
曾蔭權對貿發局提出的「HongKongPlus」(聯盟珠三角,香港添優勢)口號十分認同,認為珠三角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本港則要成為「營商中心」,讓港商及外商在珠三角生產,但享受本港優勢,包括外滙自由流動,國際級的證券市場,健全法制及知識產權保護,銀行、律師、會計師等專業服務,較適合西方人的生活環境及較佳的治安等。
消息人士說:「吸引更多外國中小企來港營商及生活,便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動消費,即時和及時為香港經濟打支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