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我寫關於死亡、自殺的題材,很緊張的憂慮。我每次都以大江健三郎與伊丹十三這對摯友的交往來解釋。伊丹跟年長一輩的學者朋友一直擔心大江會自殺,多時不見,邀約伊丹時,一定叫他跟大江同來。假如大江遲到,長輩會惶惶然問:大江他沒事吧這陣子。後來,從辦公室一躍而下結束64載大情至性花樣年華的,卻是伊丹。
這樣寫,大概是看了頭版林青霞母親因抑鬱墮亡的報道。大江寫伊丹曾經講過,假使自殺,肯定選跳樓。一躍而出,身體下墜,萬無一失,想改變主意,已然太遲。不過十拿九穩的跳樓自殺也有觸礁時,年前一位暴風少女從三十多層躍下,跌落消防氣墊後再墮地,竟然絲毫無損。少女後來重歸校園,跟父母和好,暴風化作驕陽。
本報引述柏林一所藝術中心,24歲長期抑鬱症女病人從中心躍下自殺,屍身一直沒人注意。因為附近經常有藝術裝置,展覽的盡是古靈精怪廢墟似的作品,人們壓根兒以為躺在那裏的是一件展品!自尋短見的人,索性立定遺囑,直接跳進德國解剖怪醫哈根斯的展覽廳去,即場捐出皮囊,更省事。怪醫還會將屍身重新裝置過,在畫廊公開剖驗,百無禁忌,死得其所,好過行屍走肉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