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能把減薪搞成政治表態 - 盧峯

蘋論:不能把減薪搞成政治表態 - 盧峯

特首董建華先生上周末會見各主要官員及部門首長後宣布,政府將會加大削減開支的力度,到二○○六至○七年將把經常性開支削減一成,總數約為二百億元。由於政府開支中有六至七成是薪酬方面的開支,削減開支一成意味政府大有可能向公務員薪酬、福利動手。

外判更有效削開支
我們認為,政府在財赤下嚴格控制開支當然是應有之義,但在具體執行時應從不同的策略、方法入手,不應只集中在公務員減薪問題上,更不應繞過現行薪酬調整機制進行,否則開支能否省下來固然是疑問,所引發的動盪和社會不穩定更是難以估計。
首先,經過去年的減薪經驗後,已清楚顯示公務員的薪酬並非單程向上的路,而是可以增加或減少的。也就是說,即使沿用目前的薪酬調整機制,先作薪酬趨勢調查再定如何調整公務員薪酬也是可以導致減薪的結果的。
以今年工資中位數不斷向下調、私營機構薪酬仍處於下跌軌迹的情況下,明年薪酬調查再出現負數的可能性極高,到時候政府便可按調查結果減薪,從而削減部份開支,這不是比「霸王硬上弓」般一刀切減薪好得多嗎?
當然,單透過按機制減薪未必能達到削減二百億開支的目標。我們認為,更有效的方法是從削減人手、加快外判或私營化入手。事實上我們一直認為提供公共服務、政府服務可以有多種形式,由公務員提供只是其中一種方式,有的時候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公務員體制強調按規章、制度、成例辦事,未必能切合迅速多變的社會需要。

依機制辦事減損害
就以公共屋邨管理為例,開放管理權、由不同管理公司競逐將能促使管理公司更顧及住戶的需求,並按不同的需要調整服務,這不是比現時僵化一律的公屋管理狀況好得多嗎?
更重要的是,把服務開放並外判後將可大大增加管理上的彈性,減少重叠及臃腫的官僚架構,減省不必要的人手,這在減低政府開支方面的效果肯定較一刀切式減薪有效及持久的多。
我們希望特區政府明白,公務員減薪並不是一個政治表態的問題,也不能像政治運動那樣搞人人表態、人人過關。重要的是按行之多年的機制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在削減開支之餘把不良的影響減至最低。香港的優勢已經所餘無幾,若果因處理公務員薪酬問題失當而動搖公務員體系的穩定性,而損害公共服務水平,那肯定是得不償失。
﹙圖﹚政府削減開支,不應只集中在公務員減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