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條例過嚴 市場窒息

投資縱橫:條例過嚴 市場窒息

本欄上周談及「監管資本」(RegulatoryCapital)對市場發展的重要性,剛巧便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可說明。
市場普遍認為公司跑到美國上市,是晉身國際市場的好機會,身價與地位亦會提高,殊不知美國市場也有其煩惱,上周紐約交易所向政府表示,若美國政府繼續要求企業符合各種嚴苛的上市新規定,勢必危害美國股市的健康發展。除了近期有歐、日大企業放棄到美國股市掛牌外,紐約交易所亦預期,未來會有更多海外企業進行「遷冊」,從美國轉到其他市場上市,而最受惠的市場將是倫敦。
美國證券交易所面對的問題,便正是「監管資本」的問題。一個監管嚴密的現代化市場,並非必然受投資者歡迎,因為「監管資本」最終會轉嫁到投資者身上,即會影響回報,任何懂得投資學的人都知道,所有投資活動,其實都是如何平衡風險與回報的遊戲,美國股市亦不能例外。

美股身受其害
美國市場自「安然事件」後,股市爆發帳目信心危機,政府推出多種新例以挽回公眾信心,但只要有些常識,都能判斷不少新例其實不合邏輯,過份嚴苛,大大提升「監管資本」,自然嚇怕證券業及投資者,有理由相信,嚴苛的法例是政治考慮多於實際考慮的結果,對美股市場的發展所造成的傷害,是重大而深遠的。
市場之間存在競爭,美國政府不能任由資金跑往倫敦,監管當局要思考的是,為甚麼倫敦毋須付出與美國一樣高昂的監管資本?道理其實簡單不過,因為詐騙與偽帳的原因不完全是制度的缺憾,監管水平與業界操守亦是重要原因,傾向於事事與美國接軌的香港監管者,對此事值得深思。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