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一個豬骨煲將澳門同香港兩地三個命運不同的人聯繫起來,三人的相遇不但令他們成為好朋友,更將澳門地道的豬骨煲帶入香港,同一條街六個月內連開四間舖,一個晚晚爆場豬骨煲傳奇由此展開。
記者:陳冰麗
攝影:陳盛臣、黃子偉
豬骨煲本身不是甚麼名貴菜式,由於材料便宜,因而成為澳門黑沙環一帶勞工階層的至寶,主要材料除豬骨及胡椒外,還包括大蒜、粟米、唐芹、蘿蔔等等。
搞電腦網絡工程的澳門人Dando、金融財務顧問香港人Andy及電腦遊戲監製Martin,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因生意相聚一起,一日從Dando的家族在澳門經營豬骨煲食店飲酒,Martin突然提到將食豬骨煲的興趣變成一門生意,但苦於當時三人都有各自的工作,最後還是擱置下來。直至大半年前,Martin因工作未如理想,三人再度相聚飲酒食豬骨煲時,Martin重提搞豬骨煲的念頭,估不到三人原意一致,於是立即坐言起行。
雖然三人都未曾搞過食肆生意,但有Dando家族做正宗豬骨煲作為後盾,Martin聲稱在逆市開舖一點也沒有擔心過。可是事與願違,開業初期已經大失預算,最初7日勁蝕,Martin想起都驚:「開張一個星期只有兩枱客,我哋三個都唔知點解,惟有死守落去,希望有轉機。好彩因為我哋嘅固執,第8日開始,生意逐漸有起色,由原來兩枱客加到八枱客,總算有啲安慰!」
由於打住正宗澳門豬骨煲的招牌,食客們一個傳一個,其後幾乎晚晚爆場,熟客經常投訴等枱等得耐,於是開始擴展版圖,六月間於同一條街道上連開四間,其中一間打通兩舖,家陣至少可容納四、五十枱客。我第日另約朋友前去幫襯,未到七點已出現人龍。
除了增加枱數之外,他們還特地由澳門請多三位師傅去炮製豬骨煲,由於大量需求,三位師傅一晚要處理500斤豬骨,差不多等於三十隻豬。為了保持質素,豬骨同湯的比例是一比一,用的是新鮮豬骨,絕對是真材實料。
內有西施骨、豬手骨、豬脆骨及豬筒骨,最過癮是食豬筒骨,來自西伯利亞的粗豬骨,膠質較重之餘,骨頭內藏滿骨髓,只要用飲筒一啜,滑溜的骨髓直入喉內,奇香無比。
澳門出名咖喱香,葡式咖喱以香不太辣為特色,Martin話澳門都沒有,經他們大廚改良過,咖喱沒有愈滾愈稠情況,相反愈食愈香,椰奶味不太濃,是另一選擇。
食骨煲之外,亦有其他火鍋配料選擇,以竹子盛住的鮮牛滑,用人手打製鮮牛肉,又滑又香,是這裏特色之選。
第1間舖:杉樹街2-16號金基大廈6號舖
第2間舖:杉樹街22號
第3間舖:杉樹街9號
第4間舖:杉樹街2-16號金基大廈5號舖
骨煲皇
電話:23804441
營業時間:6:00pm-5:00am
付款方法:只收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