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前瀨咗,會匿喺廁所等媽咪攞衫褲嚟學校畀我換。」自小受到大小便失禁困擾的鄭小姐,憶述昔日求學時期病發,仍感尷尬及苦惱。經過手術治療後,今天任職補習社的她仍要三天洗一次腸、每天以喉管放四次尿,然而,纏繞二十多年的生理及心理重擔總算大大減低了。
在出生數月後一次切除腫瘤的手術,影響了鄭小姐的膀胱功能。「點解成日都忍唔到?咁大個都瀨尿?」等疑問經常在腦海浮現,直至小六那年,才從醫生處知道自己是失禁患兒。往時在學校為怕同學孤立,往往在病發時躲於洗手間,等待媽媽攜來衣物,最難過還是「阿媽會好煩,成日要去學校」。
失禁兒童家人的心情同樣不好過,劉太在懷胎時已發現女兒泳桁脊柱其中一節有裂痕,結果泳桁出生後下半身癱瘓,更受失禁困擾。在泳桁過去八年歲月中,劉太接受了女兒的不幸,看到女兒在輔助儀器協助下緩緩走路,她顯得一臉滿足。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楊重光,昨於中大醫學院設立的首間兒童理遺中心成立典禮中指,失禁的成因可能是先天或遺傳,男女成因亦有別,最常見是腎及膀胱功能不正常、肌肉控制未能協調及先天性尿道阻塞等。他指過去兩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小兒外科部接受治療的患者人數,大幅上升七成六,估計全港約有十萬名兒童及青少年受失禁困擾。
失禁病患者往往難奈身上發出氣味及別人歧視,萌生情緒及心理問題,楊重光表示,現時已有九成以上的失禁患者,可通過治療根治疾病。他坦言:「希望每個細路都可以享受乾淨、冇臭味嘅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