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通關不切實際

  24小時通關不切實際

李謙

加強中港的人流、物流、財流、資訊流和人才流是大勢之所趨。但這不等於馬上全面二十四小時通關。好事,辦不好,以壞事收場,例子還少!
為甚麼不是二十二小時,或者二十小時呢?為甚麼一下子要二十四小時,有何依據?通哪個關?如何通?大通還要小通?
籠統地要求二十四小時通關,很空洞,很不切實際!流於口號化,有點兒「亂噏」。反智。為甚麼?利令智昏也。

沒顧長遠利益
極力硬銷者,是否有大量內地樓盤滯銷?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實際需要和經濟成本。反對者為了本身生意,不欲港人北上消費。這些人也沒有考慮加強中港交流的長遠利益。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政府早就應該開始了暢順通關的實際工作了。摸着石頭過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用不着花錢搞甚麼研究報告;更用不着喋喋不休的討論。眼高手低,智大才淺,一蹉跎,五年光陰便溜了。這個政府的處事作風也夠氣人的了。
香港是物流中心。首先延長貨運車輛的通關時間。因應實際需要,逐步延長。看看車輛的擠塞情況,早已達到不能容忍的程度了,還有甚麼可討論的。
人流延長通關必須先考慮通航和客流。市區到離島不用通關了吧!就是沒有二十四小時通航,客流不夠也。
人們總愛選擇最適當的時間出門的。摸黑集合的旅行團有幾多人會參加。誰有膽量三更半夜在深圳街頭亂跑,除非是冒險家,或者有極急的事。急事不常,所以摸黑客流不會多,但一定有。

高官拖長處理
為了方便應急,應該開辦皇崗──落馬洲應急通關通道。通道多少,按需要調節。通航先小巴、後大巴。客流夠了再延長九鐵行車時間。真的有生意,九鐵不會不做的。現在左推右搪是對客流有保留。
本來是一件很簡單,很易辦的事,我們的有效率的高官卻辦得很複雜,很困難,拖得很長,挑起不斷地爭論和擾攘。觀乎此,香港出現今天的困局並不是偶然的了。